笔名背后的另一个朱光潜

将朱光潜用笔名撰写的短评与他名下的时论文章对观,可以看到他对同一问题的另一种态度。

责任编辑:刘小磊

1928年12月立达学园旅欧师生在巴黎合影,出自1929年4月《教育杂志》21卷4号。前排左一为朱光潜,左二为奚今吾,1932年与朱光潜结婚。(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将朱光潜用笔名撰写的短评与他名下的时论文章对观,可以看到他对同一问题的另一种态度。这不仅是形势变化所致,也反映了朱光潜的党派身份和个人见解的矛盾,和他素喜辨证、执中的思维习惯。

1921年7月,正在香港大学教育系读大二的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到1923年夏毕业时,他又陆续在上海的报刊发表多篇文章,除一篇署为朱孟实外,均署本名朱光潜。朱光潜为家中长子,故取孟实为表字。此后二十余年间,朱光潜的著述大都是朱光潜、光潜、朱孟实、孟实四个一望可知的署名,也有个别单署“潜”的,如1937年5、6月间为《北平晨报》撰写的社论《津大直沽浮尸案》和《从北平文化界的纷争谈到政论家的风度》。此二文未收入现有《朱光潜全集》,但朱光潜在1966年初起交代个人履历时,曾提及《津大直沽浮尸案》(称为《天津浮尸案》,见《我的简历》),无疑为朱光潜佚文。

1949年后,朱光潜未再使用笔名。1980年代初,朱光潜回复《中国作家笔名探源》一书编者时自述:“‘孟实’是常用的笔名。‘孟’指弟兄行辈中居长,‘实’就是‘老实’‘踏实’‘务实’,这多少表明我的人生理想。……‘孟实’之外我偶尔也用‘盟石’‘蒙石’,或仅用‘石’,都是同音字。我很喜爱‘石’的坚硬。”近年介绍朱光潜的书籍或文章,提及笔名时,通常举孟实、盟石为例。

然而,遍查《朱光潜全集》收录的数百篇文章,以及陆续发现的集外文,却无任何一篇署名“盟石”或“蒙石”,也没有用“石”的。这一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朱光潜误记笔名;二是他还有其他署名的文章尚待发掘。

朱光潜与政经研究会

考察这三个找不到出处的笔名,“盟石”应为“明石”之误。1925年6月,在立达学园任教时,朱光潜在《立达》季刊创刊号发表《梦底心理》,即署名明石。1925年10月,朱光潜到爱丁堡大学深造,后因官费拖欠不得不时常撰文,靠稿费完成学业。在英国留学期间,明石这一笔名从1926年到1928年又用过几次,此后再未用。

“蒙石”则应为“蒙”之误。在1966年的简历中,朱光潜自陈“参加过钱昌照、吴景超、周炳琳等人发起组织的政经研究会,这是标榜第三条路线的文团组织。我替它的机关刊物用‘蒙’或‘蒙石’的笔名写过一篇小品文,用鸵鸟埋头的故事讽刺蒋介石不承认失败。”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会机关刊物即《新路》周刊,1948年5月15日在北平创刊,由吴景超和周炳琳主编。从1卷5期起,《新路》增设短评栏目,每期刊登两到四篇,署名均为身份难辨的单字笔名。朱光潜所指小品文即为1948年11月13日2卷1期刊出的《鸵鸟埋头的老故事》,署名蒙,已收入《朱光潜全集》。

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会如朱光潜所言,是聚集了自由派知识分子的“第三条路线”。三位常务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