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墓地惊现记

伊弟利斯登上山丘,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他还是吃了一惊,眼前的景象几乎就是缩略版的小河墓地:一个金字塔形的沙丘上,密密麻麻地竖立“男根”和“女阴”立木,地面上到处是蒙棺的牛皮,死者的斗篷,或直或弯的棺板,泥棺的碎块……
在考古人员发现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之前,盗墓者早已捷足先登。所幸残留的文物仍能证明,在三四千年以前,奉行生殖崇拜的小河文明不仅仅存在于罗布泊地区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水磨石地面散射着灯光。刚拆装的木盒子里盛着10颗人头——6颗白森森的骷髅,4颗脱水头颅。后者是两男两女,面目清晰,须发尚在,灰白色的皮肤紧绷绷地裹着早已干涸的肌肉,眼睛没了,眼窝处是两个空空荡荡的黑洞。

这些头颅采集自新发现的克里雅河北方墓地,考古队初步推断,这座墓地距今大约3500年到4000年,与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墓地属于同一文明类型,后者一向被认为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孤本。

3年前就差几公里

10颗头颅在乌鲁木齐,躯体还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尾闾。3月23日,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千里奔波找到他们时,他们就已经身首异处了。

那天刮着小风,天空昏暗,伊弟利斯登上山丘,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他还是吃了一惊,眼前的景象几乎就是缩略版的小河墓地:一个金字塔形的沙丘上,密密麻麻地竖立“男根”和“女阴”立木,地面上到处是蒙棺的牛皮,死者的斗篷,或直或弯的棺板,泥棺的碎块……

今年初,伊弟利斯就在和田地区文物局送来的照片里见到过这些情景。

今年1月,大河沿乡的一位维吾尔族农民,顺着克里雅河一直往北走,当他看到墓地时,他很快意识到,这可能是文物遗址。从沙漠出来,他立即跑到乡政府报告。和田地区文物局立即派人,跟着这位维吾尔族农民进了沙漠。和田地区文物局考古人员在墓地拍照、记录之后,很快将照片送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伊弟利斯当时的感觉是“不可思议”,新发现的这座墓地简直太像小河墓地了,可二者的直线距离是595公里,中间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三四千年以前,人类鸿蒙初启,即便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覆盖面积如此之广的文明也不算多,更何况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中?

伊弟利斯曾先后5次对小河墓地进行考察、发掘和整理,小河独特的丧葬习俗经常让他浮想联翩: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去了哪里?

与哲学家不同,考古学家必须靠证据回答类似问题。伊弟利斯的猜想是,小河人自西向东迁徙而来,最终在罗布泊地区繁衍生息。不过证据不足,也只是想想而已,伊弟利斯从来没指望在克里雅河流域发现与小河一样的墓地,更不知道自己3年前曾与这个墓地擦肩而过。

2005年,伊弟利斯曾带着9个人,沿克里雅河古河道徒步行走28天,行程五百多公里,发现了一处公元前一千多年的青铜时代居住遗址,这处遗址离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不到15公里,“再往西偏几公里就能看到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了。”伊弟利斯不无遗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