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戏是愉人,更是“布道和修行” 小说《主角》讲述秦腔40年
当代秦腔的40年兴衰沉浮,被作家陈彦写进了长篇小说《主角》。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11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唱戏是愉人,更是“布道和修行” 小说《主角》讲述秦腔40年》)
能成为舞台主角者无非三种人:一是确有盖世艺术天分,“锥处囊中”,锋利无比,其锐自出者;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练就“惊天艺”,方为“人上人”者;三是寻情钻眼、拐弯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峥嵘者。
当代秦腔的40年兴衰沉浮,被作家陈彦写进了长篇小说《主角》。
小说上部,宁州秦腔剧团首场折子戏引起轰动,名角苟存忠却猝死舞台。苟存忠是男旦,在经典剧目《杀生》里扮演李慧娘。剧中,慧娘为解救被贾似道追杀的小生裴瑞卿,连喷36口“连珠火”,最后精疲力竭、气绝身亡。
临终前,苟存忠将秦腔绝技“吹火”的配方密告弟子易青娥:十斤松香粉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吹火”之于秦腔,曾相当于“变脸”之于川剧,依中国传统戏曲班社传统,配方和技巧素来秘不示人。“‘吹火’的配方已经不是秘密,不过这是首次在虚构作品中披露。”《主角》作者陈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些戏曲匠人对“绝活”非常保守,往往临终才对徒弟口传亲授。
《主角》刊登于《人民文学》杂志2017年第11期,单行本于201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干的事”
“吹火”配方成分简单,配制和技术却不容易。锯末配重燃点不够,配少也不行;包纸用一种农村的老皮纸,水不容易化,油光纸不行;后边留一个口,前边留一点小口,外边火一着就吹。“吹火”还有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多种讲究。
据说史上最厉害的秦腔艺人可以连吹72口。小说中苟存忠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烧光了眉毛、头发,浑身上下疤痕累累。“秦腔吹火,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干的事。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不蜕几层皮,你休想吹好。”
“吹火”是秦腔传统八大绝技之一,在中国戏曲中独占鳌头。秦腔被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学界普遍认为形成于明代中叶陕西关中地区,五百多年来传承方式变化巨大。以民国第一个现代戏曲剧社——西安易俗社为标志,传统的师传亲授、弟子跟班式传承制度逐渐被现代“科班”制,即戏校式学院教育替代。
小说主角易青娥首先得益于现代“科班”教育,但没有“忠、孝、仁、义”四位存字辈老艺人加持,她绝不会化茧成蝶为一代名伶。1976年,她出场时还不到11岁,在舅舅、剧团首席敲鼓师胡三元帮助下,被招入县剧团,成为“文革”后首期训练班80名学员之一。
两年后改革开放了,停演13年的老戏复活,四位蛰伏多年的秦腔大师复出。因易青娥一次惊艳的“朝天蹬”,苟存忠慧眼识珠,剧团烧火丫头遂成“存字派”男旦名角的关门弟子。从初排《打焦赞》,“锥子尖总算从布袋里戳出来”,到苟存忠猝死舞台,《杨排风》的“棍法”,《白蛇传》的“水袖”,《杀生》的“吹火”和《鬼怨》的“卧鱼”等秦腔技法和绝活,易青娥逐渐炉火纯青。
由于教育观念变革,易青娥没有遭受传统师承制糟粕的戕害。旧戏班子的学徒动辄吃皮肉之苦,出名的例子是小说《霸王别姬》里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即主角段小楼和程蝶衣。“过去的师徒关系,徒弟要像自己的娃一样,在家里伺候着,一天到晚端茶洗脸,倒洗脚水,甚至抽大烟你得给我点上。现在怎么能这样干?”作家陈彦说。
“有很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