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书单·虚构类(一)

于无声处听惊雷。

责任编辑:朱又可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王小妮(诗人、作家)

《梁光正的光》,梁鸿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有人说这本书写了“中国父亲”,我觉得它更像挡在每个人前面的一面镜子,怎么躲都躲避不开。实在不想面对它,因为它对我们的还原度超过了其他镜子。

小说写了中原农民梁光正从一个“快死的人”到棺材入土的一段生活,写他怎么样固执地以自己为世界轴心,怎么样因极其好面子而不停地折腾。

这是梁鸿的小说处女作,带着率真和热忱,她以批评家和非虚构作家的双重敏感,捕捉到了梁光正这个很中国的人物——在芜杂的生活中,忙乱又笃定地奉行他自己的准则,那并非人人都喜欢标榜的传统意义上的仁义道德。

不能忽视故事的讲述者,主人公的四个儿女,他们一直不赞同父亲的言行举止,又时刻在做父亲的被动配合者,他们的存在好像只是对父亲这个太光亮人物的衬托,所以,我看重这本书,它试图用荒诞去穿透现实。

陈晓明(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奔月》,鲁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小说所讲的故事是离奇的,小六在一次车祸事故中失踪,她丈夫不相信她真的死了,就花很大功夫去寻找她。在寻找的过程中,竟发现了她不少的秘密。实际上,小六通过这次事故逃离了自己之前的轨道,生活在了一个小城里。小说故事设置精巧,乍看之下匪夷所思的故事,却有着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由“主动消失”这个事件所勾连出来的,是追寻和逃离的现代社会议题。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症候,以高超的叙事,展示了小说发现和捕捉现实的能力。

付秀莹(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刘震云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

作家用老辣锋利的笔法,讲述现实的荒诞,剖析生活的真相,显示出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敏锐洞察与深切关注。小说的叙事如一条河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有暗潮汹涌。作家于无声处听惊雷,在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艺术品质的同时,又有新的探索和发现。

谢有顺(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

《劳燕》,张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7月

《劳燕》塑造了阿燕这个特殊的女性角色,从她和三个男人的关系切入,在叙事上有独特的格局。这三位男性其实也是代表阿燕的三段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然后通过这种人物关系,作者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或者战争对不同人的影响写得很透彻。尤其是当一种灾难把人逼到墙角、逼到绝境的时候,人性会发生变化和逆转,这样的主题不是没有人写过,但是很少人像张翎这样,不断把人往绝境上赶,有一种将人性放在绝境下做实验的决心。

李西闽(作家)

《人虎》,【印尼】埃卡·古尼阿弯著,吴亚敏译

广西师大出版,2017年10月

《人虎》是我这么多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东南亚作家写的小说。在印度尼西亚那个海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