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第十年,仍处于深水区

“只要医院还在创收,所有改革成效都会被抵消掉。”

责任编辑:苏永通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7年11月26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泰山村,83岁的村民唐广玉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与巨额财政投入相伴的,是卫生总费用的迅速上涨。居民实际自付费用也增加了,“医保报销的费用不足以抵消增加的费用”。

“分级诊疗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但短期内马上下沉到社区并不容易,因为家庭医生还是比较缺。”

“只要医院还在创收,所有改革成效都会被抵消掉。”

“怎么保证医务人员有合理的收入,这个很重要,毕竟医生是医改主体。”

2018年是新医改推进的第十年。2009年3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标志,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

2016年8月,在时隔20年后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

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新医改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什么不足,民众获得感如何?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全国两会部分代表委员和相关专家,对过去9年的新医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代表委员:医改“永远在路上”

新医改启动时,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9年过去了,两个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表示“太难回答”。

“10年了,(有人会问)抗战都胜利了,你们到底做了什么?”吴明说,“(我们)确实在做,包括公共卫生之类,那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还有大范围的公共健康干预,那都是别的国家做不到的。”

吴明认为,一方面,医改9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十几亿人的全覆盖;但另一方面,医改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几十年长期积累的,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因素众多,解决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计委原主任方来英认为,新医改“当然成功”。不过,他用“永远在路上”来形容医改进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历史仍然是螺旋前进的”。

全国人大代表、丹东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金京哲也认为,医改“永远在路上”。他说,“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因病致贫现象比以前少了,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公立医院如何保证公益性,如何让最底层的老百姓花最少的钱治好病。

2018年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肯定了新医改取得的成绩,也坦承面临很多问题和难题,如“看病难、看病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