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最有启发的几本书

这里我就谈谈对我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最有启发的书吧。

责任编辑:刘小磊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和《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王笛的书单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江溶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鲁西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吕健忠译,新星出版社,2006

◎[美]史景迁:《王氏之死》,李孝悌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

编辑请我谈谈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对我影响大的书不少,但是什么书最大,还真不好说。这里我就谈谈对我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最有启发的书吧。

我研究的兴趣在城市史,所以有关方面的书便读得多一些,在上世纪80年代,当我在写作《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一书时,便仔细阅读了施坚雅(G.WilliamSkinner)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他把中国的城市系统划分为九个“大区”,对城市结构和系统进行分析。施坚雅认为,19世纪中国的城乡关系非常密切,各个地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网络,划分为各个层级,从最低级的乡场,到中级的镇,到县城,到中心城市等等,形成了现代中国城市的完整结构。

施坚雅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思考,过去我们总是按行政区划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