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冯天瑜的“看家书”
记得张世英先生谈到:一个学者要攀登学术山峰,理论思维不可或缺,而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当然须广泛阅览,拥有渊博知识,但尤当深研二三经典,要有自己的“看家书”。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本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我的“看家书”》)
记得张世英先生谈到:一个学者要攀登学术山峰,理论思维不可或缺,而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当然须广泛阅览,拥有渊博知识,但尤当深研二三经典,要有自己的“看家书”。
做学问的人(尤其是人文学者)必须在理论思维方面下功夫,这是众所共认的法则。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的提升,有赖于对优秀哲学著作的攻读:
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谈到“学习以往的哲学”,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张世英先生的谈话。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是黑格尔专家。张先生湖北籍,有很深的家乡情结,上世纪八十年代应湖北大学之邀,在湖大组建德国哲学研究所,集结张志扬、陈家琪、鲁萌等一批中年学者,创办《德国哲学》期刊。在德国哲学领域,这个团体和期刊达到当时国内的较高水平,这与张先生引领有关,当然也受益于那时宽松而富于创造精神的学术环境。我当时四十多岁,在湖大工作,虽然是西方哲学研究的圈外人,但与张世英先生一见如故,结成忘年交,我们常于傍晚在湖大校园外侧的沙湖边散步,从家常、时政到中西文化比较,都是漫议内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湖大德国哲学研究团队风流云散,中年学者多出走海南、上海,张世英先生也少来湖大,我则调往武汉大学,数年未遇张先生。九十年代后期,香港举行一个广涉文史哲的大规模学术会议,张先生与我都参会,同住维多利亚海港边的宾馆,房间相邻,这样又有机会聚谈。会议期间,我们每天傍晚都在维多利亚公园散步,一如当年在武昌沙湖之滨的情景。这次香港晤谈,涉及理论思维训练问题。
记得张世英先生谈到:一个学者要攀登学术山峰,理论思维不可或缺,而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当然须广泛阅览,拥有渊博知识,但尤当深研二三经典,要有自己的“看家书”。张先生的这个说法跟恩格斯的名论精神吻合,而又是从张先生的学术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