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新解

201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隆重举办宋徽宗时的青年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大展。

责任编辑:朱又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残损奔马”,约作于1120 年,绢本手卷。(资料图/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运炭驴队”。(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201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隆重举办宋徽宗时的青年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大展。此图是北宋重要青绿山水真迹,报纸、杂志、电视大肆报道讨论,轰动非常。却无人注意此图与《清明上河图》的密切关系。

《千里江山图卷》画成于1113年,据卷尾蔡京题跋云: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跋文中的“画学”,是一所新创不久的皇家艺术机构。徽宗(1082-1135)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1100-1126),也是历代少有的艺术皇帝。他继位后,为提升绘画的文化水平,把创建了120年的皇家“翰林图画院”(984-1104)裁撤,让画家转入汇集饱学之士的翰林院里,另创“画学”,并纳入科举系统,以诗词为试题,开科选取画士。招生对象有士大夫背景的“士流”,也有民间画匠组成的“杂流”,一旦考上入选,可授予“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等职位级别,未得职位者称“画学生”,借此鼓励画家要把画技与学养,融汇成一体,提升画艺、画境。

由蔡京跋文可看出,皇帝对新画成的《千里江山图卷》全不重视,可以在阅毕后,随手赐予臣下。蔡京得画后,也不特别重视。因为就在这一年,他奉徽宗命,清点皇室藏画,把当时流传有绪的古代名品,编辑成百科全书式的《画谱》。七年后(1120),史上有名的《宣和画谱》书成,录晋至宋画家231人,画6396轴;书中,王希孟的名字连提都没提,不消说,《千里江山图卷》也没编入。

《千里江山图卷》传到南宋,无人题识。到了元朝,仅有僧侣书法家李溥光的一则写于大德七年(1303)的题跋,对该卷画技,大加赞扬,而未及其它。接下来,所有明朝大收藏家,都没在《千里江山图卷》上题字。此画一直流传到清代,连标题都没有,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标(1620-1691)收此画入“蕉林书屋”时,才拟了《千里江山图卷》的名目。此画后归乾隆内府,有弘历(1711-1799)题诗一首。九百年来,此画的遭遇,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长时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是否徽宗对王希孟的艺术要求特别严格呢?我们细察画史,结果也不尽然。因为六年后(1110),无法令他满意的画学,也一样遭到裁撤的命运,画家又全都被赶回了翰林图画院。可见徽宗的绘画美学主张,是超越基础写实,讲求意境,甚至造境,希望画家能合“言外之意”与“画外之意”于一图。

后来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获得他亲笔题签命名,还钤上“双龙小印”,定为“神品”,列入内府收藏,应该是完全符合了他的美学要求。不过,《清明上河图》也没收入《宣和画谱》,可见此图完成的时间,应在1120年《画谱》成书这年或稍后,故不及收入。不过,全图一出,当时的大收藏家向氏,就在他的《评论图画记》记载《清明上河图》云:“入选神品,藏者宜宝之。”可见《清明上河图》当时是大受瞩目、名噪一时的。再过六年,北宋亡国,此图跟皇帝一起,被金人掳去。如此一来,金朝御府的书画监张著,才能在“大定丙午年”(1186),也就是该图完成66年后,在画卷后题下此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