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扶贫中的“道真速度”

对道真扶贫来说,打通道路很重要,而茅台推行的党建扶贫工作更是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方诗琪

2018年7月6日,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等前往道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茅台集团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对道真扶贫来说,打通道路很重要,而茅台推行的党建扶贫工作更是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

虽然外力帮助脱贫是暂时有效的,但道真不少贫困村需要依托自身条件,在外力帮助下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半年前,78岁的涂仲书搬了新家。

新家位于贵州省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新民村旁一座大山脚下的平地上,是一栋两层独栋别墅,一层约有90平米。像这样的别墅,在当地一共有27栋,是当地通过精准扶贫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分给了忠信镇新民村27户贫困家庭。

在新民村举目四望,全部都是山。“我原来的家在山上。”涂仲书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去年才通的班车,过去从村里到县里,要花两天的时间,现在两三个小时就到了。”新民村总支书记杨磊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新家的对面是村里的文化广场,广场上有篮球场、健身器材和舞台。据杨磊介绍,广场是2017年11月完工的,由结对帮扶新民村的茅台集团酱香酒公司党支部出资兴建。

这两年,新民村发生了很大改变,227户贫困户减少到了34户,曾经的重度贫困村迎来了新生机,而这种改变和茅台集团酱香酒公司党支部息息相关,路通了、村子里修了文化广场、茶叶加工厂,村民养的生态猪在销售遇阻的情况下,被茅台集团各支部食堂采购消化,甚至天冷、天热、逢年过节,都有人来嘘寒问暖、送米送棉被。

对包括新民村在内的48个贫困村进行帮扶,在茅台集团内部称为“60·48工程”帮扶当真——集团60个直属基层党支部结对帮扶48个贫困村,以“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参与精准扶贫。因为有茅台的帮扶,48个贫困村变化很大,这一变化在当地被干部村民称为茅台“道真速度”。

“晴通雨阻”的新民村

道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全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新民村距离道真县城41公里,一路要翻过两座大山,道路险峻。村民们的家基本上分布在大山里,平常来往,以前“基本靠走”。

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队员邬伦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道真县48个贫困村大多都在这样的深山里,有些村子地理条件更为恶劣,“往前看是山,往后看还是山”。

2015年5月13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晴隆县召开扶贫开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