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最好方式 就是狠抓改革落实

(原标题:“庆祝的最好方式就是狠抓改革落实”)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关键是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

继承是最深的纪念,推进是最好的庆祝。中国纪检监察报《本领周刊》特邀请专家学者讲述学习理解此次会议精神的心得,与广大党员干部一道,落实中央要求,以实干推进改革。

对话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李志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 张国玉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李方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杜治洲

“崇尚行动,是中国40年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历程的集中体现”

记者:第五次深改会指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这体现了什么导向?

张国玉: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使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主动追随和高度认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凸显出党的强大领导力,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实践根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以新作为、新成就继续赢得人民认同。行胜于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方式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以改革实际成效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李志勇:会议释放出强烈信号——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作为,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40年实践证明,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站得稳脚跟,担得起风险。行动最有说服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要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更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使改革落地生根。

李方祥:一项科学的决策,如果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那就只能成为纸上谈兵。40年辉煌成就,不是谈出来的,不是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一批又一批改革者扎扎实实地干出来的。

从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到2018年4月中央明确将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40年来,越来越多“开放高地”不断垒起并迈向“高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拉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为未来7年的改革提供了总施工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党的十九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出了158项改革举措,使改革大旗在新时代愈加鲜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预期目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已完成过半,向广大人民和世界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改革“成绩单”。

记者: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5项改革方案,释放了什么信号?

李志勇:从总体上看,这些方案体现了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从导向上看,一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积累经验、探索路径。二是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这次会议在完善市场主体制度、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推出了新举措。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会议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执法、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政策落地后,民生将有更大改善。四是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对科技期刊、出版等方面的改革,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五是注重基层创新。善于总结基层和群众经验,是改革的重要经验。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探索,对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具有借鉴意义。

李方祥:15个重大改革举措和部署,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崇尚行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的改革理念,也是中国40年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历程的集中体现。

抓改革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

记者: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关键是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做到这个要求?

李志勇:找准问题,要深入调研,把握实情。调研要真调研,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在哪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要学会走群众路线,经常到群众中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

抓住问题,要学会总揽全局抓大事,抓主要矛盾。“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客观事物纷繁复杂,领导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既把握事物全貌又要着力找出主要矛盾所在,找出关键所在。譬如,抓改革,要解决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敷衍塞责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但要害在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运行不畅。有的地方问责过滥、不够精准,大胆改革者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保护,使一些干部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健全这方面的机制、抓好机制落实,就成为关键问题。紧紧抓住这类问题,围绕问题改革,才能收到实效。

解决问题,要掌握科学方法,善于抓落实。抓落实,首先要有战略思维,要始终关注整体面上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确保大的改革决策落实,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同时,也要善于从小处切口、点上发力,找好切入点。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点更为突出,容易出现相互掣肘、互相牵制和互相推诿的现象,导致改革缓行或空转。因此,要学会以点带面,从小处入手,一点点推进。

推动发展的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疾苦的痛点,往往就是改革的切入点。不能知难而止、消极坐等、无所作为。找准了改革切入点,一点一点改下去,才能确保问题发现一个就能解决一个,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把党中央要求搞准,把存在突出问题搞准,做实改革举措”

记者:根据会议精神,地方抓落实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使地方改革更好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把党中央要求搞准,把存在突出问题搞准,做实改革举措。这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张国玉:地方抓改革落实,一要吃准上头,二要吃透下头,三要找到准头。

吃准上头。各地抓落实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使地方改革更好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目标导向。具体来说,地方抓落实要跳出来看问题,用大看小,把地方放到国家整体层面去考虑、去定位。既要领会国家层面对本地发展方向和重点的要求与部署,又要思考本地的改革发展能为国家做出哪些战略贡献。

吃透下头。各地抓落实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从解决突出问题出发,注重问题导向。具体来说,地方抓落实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开始、从发展最薄弱的问题开始、从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开始,勇于直面本地发展中的短板,辩证分析短板,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善于扬长避短,又要注重化短为长,取长补短。

找到准头。各地抓落实要把国家层面的目标导向和地方层面的问题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找准本地改革落实的定位,抓准地方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一方面,根据国家明确的发展目标去找出本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政治领导、思想引领。另一方面,找准本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标国家提出的目标要求,知道差距、知耻后勇。

李志勇:当前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一些领域改革效能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搞准党中央的要求和改革目标,没聚焦问题推动改革。

抓落实,要在审题上下大功夫,注重专业化的解读、分析、论证,把题目解透。同时,要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汲取群众智慧,善于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实践创新。审好了题,想清楚了思路,找到突破口,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才能提高改革执行力,把改革落实到位。

抓落实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记者: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央纪委近日也公开曝光6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这次会议再次提出,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什么这样强调?

杜治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改革开放的核心精神之一,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与改革开放目标、求真务实精神都是相背离的。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三,当前,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中仍然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记者: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杜治洲: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维护政令畅通方面,对政策文件和中央精神囫囵吞枣,不加消化,只进行口号式的传达;作秀多、表态多,行动少、落实差,单纯用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过度留痕,工作不落地。

在履行工作职责方面,庸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随意决策,胡乱拍板;习惯性弄虚作假,造假经验、假数据,掩盖真问题。

在学习和调查研究方面,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应景交差的多,沉下落实的少,文山会海,不问实效;调查研究重过场,轻内容,且层层陪同,走“经典路线”。

在服务群众方面,有的不顾群众需要和疾苦,搞“蹲式窗口”,态度粗暴,有的则“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

张国玉:有一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就是“过度留痕”,重“痕”不重“绩”,重“迹”不留“心”。工作留痕的初衷是尽量使得工作可检查、可考核、可追溯,强化干部担当精神,提供履职依据,也便于追责问责,压实责任。但在实施中,不少地方出现过度留痕的情况。一些机关部门光说不干,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材料上,把责任和落实推到下面去。凡事都要求反复填表、多次签字,使基层干部用过多时间、精力去调表、报材料,既费时费事又费力,效果也不好。

记者: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

张国玉:可以采取激励、督查、问责相结合的方法。一是注重激励。点燃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除完善激励制度外,地方、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善于做“点火人”和“堆柴人”,带动班子、指引队伍、激励一方百姓。二是优化督查。既要督任务、督结果、督进度,又要督作风、督责任、督方法,根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督查方法,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精准问责。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改革落实中领着、推着还不走的干部,必须严肃问责。问责应问到关键处,防止和破除问责中的形式主义,既要防止应问不问的现象,也要避免草率问责、一问了之的倾向。

运用激励、督查和问责,要注重顺序、方法。从正向激励到负面惩罚,根据实际情形恰当使用,使干部服气、督导有效。

杜治洲:第一,强化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同时,群众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看得最清、了解最多,必须强化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这方面问题进行专门整治。此外,对那些严重弄虚作假、追名逐利、脱离群众的反面典型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公开曝光。

第二,建立重实绩的干部考评体系。完善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权重,反对纯数字业绩。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群众拥护的干部,要提拔重用。要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要让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真正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好氛围。

第三,精简各类学习、检查和督导。时下名目繁多的学习、检查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干部干实事的负担。要把干部从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要严格控制各类学习、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尽可能将同类事项进行合并,让基层有更多时间用来实实在在抓工作。(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李玉长)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