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驼铃】15天,走过20年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真诚。

过去二十年,在被誉为“第二个中东”的中亚大漠戈壁深处,正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点亮了曾经只是地图坐标的不毛之地,接续了绵延千年的丝路古道。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真诚。

15天,10000多公里,6000分钟音频,3300分钟影像,3500张图片,120万字笔记。

这是我们探访98个不同海龄石油人的记忆。

在天蓝如洗的阿拉木图,在寂寂小城阿克纠宾,在重兵防守的土乌边境、在四十多度的布哈拉古城、在荒凉单调的卡拉库姆沙漠,在波光粼粼的阿姆河畔……

有石油的地方,就有鲜艳的石油红。

过去二十年,在被誉为“第二个中东”的中亚大漠戈壁深处,正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点亮了曾经只是地图坐标的不毛之地,接续了绵延千年的丝路古道。

15天,“丝路新驼铃”采访组走进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创业地,一路走来,真实、真诚的力量一路疯长。海外石油人很“苦”,但能吃苦,也会寻找生活的趣味;海外石油人很“man”,懂多国语言,晓国际规则,为事业自豪。

在哈萨克斯坦,我们看到中哈管道6号站的员工与令人胆寒的毒蛇为邻,看到为保安全生产荷枪实弹层层防恐,看到石油人对获得哈总统二级友谊勋章的珍视,看到中国人手把手教当地员工的耐心……

在乌兹别克斯坦,我们看到为了捍卫企业与国家利益,石油人合法合规,斗智斗勇,落实一项项税费政策;看到半年未曾谋面,当二岁儿子脱口而出“叔叔”时,一名父亲的愧疚;看到谈及当年父亲只能抱着电视,与录像中的家人拍一张全家福时,一名“油二代”的释怀……

在土库曼斯坦,我们看到施工现场漫漫黄沙,为工人在四十多度高温中包裹如粽地赶工期而心疼;看到堪比“地狱之门”的pir-5井燃烧现场,为中国石油百分百钻井成功率而钦佩;看到土中天然气管道零公里纪念碑,为广东天然气竟源于八千公里外的此地而惊讶;看到阿姆河也有肆虐一面,为当年孤军深入沙漠腹地、河面冰封、浮桥冲断、铁路压货而揪心……

一路向西,我们发现,这种真实、真诚的力量,已经洒满驼铃古道。

中国驻乌兹别克大使孙立杰说,中石油是中乌能源合作的优秀代表和领头羊。中国驻土库曼大使孙炜东说,中石油为中资企业走进土库曼斯坦开辟了道路,树立了形象,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路向西,我们发现,这种力量已让丝路古道的人民联系得更加紧密。

中国石油本土化用工给中亚三国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哈籍、乌籍、土库曼籍员工与中方员工成为师徒和挚友,阿姆河公司甚至为当地培养了“李家班”,而现在这批“李姓”土籍员工均担任重要岗位。

各类公益事业更让当地受益,中国石油上缴税费、修建铁路、资助留学、赞助公益……尽企业公民之责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米干村水厂厂长自豪地说,他结婚就是用水厂的纯净水。

民心通了,一切更通。

过去二十年,无论进退维谷的峥嵘岁月,还是跨越发展的光辉年代,这真实、真诚的力量,一直不休不止,生根发芽,散发力量。未来,我们也会走近中东、亚太、美洲、非洲,走近更多“一带一路”的海外石油人,将这真实、真诚的力量传递给更多国人。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