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落地记 黄河之水何以天上调来
从项目酝酿开始,“天河工程”团队便不断与多家机构建立联系,有着复杂的“朋友圈”。该项目并非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初始阶段,已有一部分设备实体落地,并可能涉及一个大规模人工增雨计划。
责任编辑:汪韬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从项目酝酿开始,“天河工程”团队便不断与多家机构建立联系,有着复杂的“朋友圈”。该项目并非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初始阶段,已有一部分设备实体落地,并可能涉及一个大规模人工增雨计划。
项目发起人王光谦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官网发表的最新个人回应中,似乎意识到空中跨流域调水的困难。他的回应再未提到 “诱导”“空中调水”等词汇。
像游戏里的超级武器“天气控制机”一样,一项名为“天河工程”的科研项目旨在构建南水北调“空中走廊”,将三江源长江流域的丰富降水从天上搬运到黄河流域,以解北方缺水之困。
但项目公布以来,争议不断。2018年11月5日,在“2020年完成‘天河一号’卫星首批双星发射”的消息公布后,多名学者更是实名质疑,认为该项目基本不具技术可行性,并且气象专家集体缺席前期论证。
“天河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领衔,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组成联合科研团队,还被列入青海省的“十三五”规划。面对可行性、论证过程等疑点,除王光谦以个人身份在中国网、青海大学官网、清华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官网给予公开答复外,其他相关单位均未作回应。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天河工程”的时间脉络发现,从项目酝酿开始,“天河工程”团队便不断与多家机构建立联系,有着复杂的“朋友圈”。该项目并非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初始阶段,已有一部分设备实体落地,并可能涉及一个大规模人工增雨计划。
舆论发酵后,一度高调宣传的“天河工程”团队变得沉默。在“天河工程”的“朋友圈”里,曾经提到的合作方也在澄清关系或同样沉默。
三处地面控制站基地
早在2013年到青海工作时,王光谦发现青海的云和北京的云不一样。“青海的云压着我的头,我感觉,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是连着的。”他由此想到了“天河动力”学理论,也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此后,想法变成了论文和工程计划。2016年,王光谦等在《中国科学》发表的《天空河流: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论文称,在三江源区域内“通过人工干预天气改变自然降水时空分布相对简单易行,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进行空间调水,形成新的跨流域调水模式”。
然而,这一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最近一次源于“天河工程”最新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天河工程”用于探测空中水资源的卫星及火箭的研制已经开启,研制担纲方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