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边角料”有了新对标

2005年到2018年,张家港市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

责任编辑: 钱昊平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张家港市区暨阳湖畔一景。(庞瑞和/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秦振华上任之后,公开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常熟的工业是江苏省老大,吴江的外贸是全国十连冠,昆山的城市建设也是全国先进。

2005年到2018年,张家港市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

“目前来看,钢铁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依然是张家港市发展的心头病痛。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张家港的当务之急。”

张家港曾被形容为是苏州的“边角料”。这一方面指地理位置——张家港的前身是1962年方才设立的沙州县,系由常熟和江阴划出部分公社合并而成;另一方面是指经济地位——在苏州下属的六个县市当中,张家港长期倒数第一,一度有“苏南的苏北”之称。

但张家港没有自甘落后,最终成功逆袭。改革开放40年来,张家港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8.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数9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做的一项调查,张家港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千分之四的GDP和千分之一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其人均GDP达到3.07万美元,超过韩国和台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世界富裕国家程度。

除了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也曾闻名全国,是全国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

研究者将张家港的成就归功于“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在张家港精神的主要开拓者、原市委书记秦振华看来,张家港精神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它是在实践的熔炉中锻炼、在风险中形成的,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至今仍没有过时。

秦振华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现在又到了一个重大抉择时刻,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很有必要。

候机时开常委会

1992年1月7日,基层干部出身的秦振华于走马上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正处在十字路口,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仍然激烈,改革的方向尚未有定论。

秦振华当时并不知道,他上任10天后,邓小平即开始到南方视察,开始了一段对中国未来影响深远的旅程。

据张家港市委办公室原主任顾栋才回忆,张家港拿到邓小平讲话材料的当晚9点多,他们就把材料拿给了秦振华,他一看,说了一句“现在行了”。

第二天早晨,张家港原来准备召开的一个经济工作会议,临时改为“对外开放经济工作会议”,“在会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