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

“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要说改革开放的历史,离不开两个村,一个是小岗村,另一个就是中关村。”

责任编辑:钱昊平助理编辑 温翠玲

短短220米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寸土寸金。(南方周末记者 谭畅/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要说改革开放的历史,离不开两个村,一个是小岗村,另一个就是中关村。”

目前,中关村地区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活跃在中关村的天使创投机构数量达九百余家,占全国的40%。

短短220米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寸土寸金。2018年9月,这里悄悄开了一间创业博物馆,完全不挣钱。

当参观者站在博物馆门口时,会脚踩中国第一代民营科技企业“四通公司”的基石,头顶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的商标。博物馆大门的左半边门板被漆成浅黄色,右半边门板是朱红色,分别仿照了金山公司和联想公司初创时的大门样式。

这4个民营科技企业中的标杆都诞生于北京中关村,近40年的中关村创业史上,它们各有一席之地。

“创业者都是‘疯子’!”博物馆的“85后”义工李文会笑着摇摇头。2018年11月25日,李文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从与中关村知名创业者苏菂见过一次面,她立马辞去稳定的工作,飞越大半个中国,来帮苏菂筹备这间博物馆:“我被‘疯子’感染了。”

筹备的半年里,李文会常常彻夜难眠——史玉柱、求伯君、王缉志、倪光南等人的创业史把她看失眠了。置身中关村,想着这些人创业的身影都曾活跃于此,睡不着的李文会有了领悟:“难怪有句话,‘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

仓库里诞生的服务部

“要说改革开放的历史,离不开两个村,一个是小岗村,另一个就是中关村。”76岁的纪世瀛,电话里声音中气十足,他的微信昵称叫“村民”,原因显而易见:“大家封我为‘中关村第一村民’嘛。”

2018年11月中旬,北京刚开始供暖,“中关村第一村民”已经跑去海南过冬了:“别看我现在怕冷,当年真是热血青年!”

1980年深秋的一天,中关村88号楼闷得透不过气。这是中科院的宿舍楼,当时中科院物理所一室最年轻的工程师纪世瀛就住在一楼西头的103号房间,屋里除了床,没有任何可坐的地方。

晚上七八点,一位比纪世瀛大8岁的科学家突然闯进103号房间,没头没脑地问道:“老纪,你愿不愿和我一块搞个新试验?”

来者是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两年前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宣告了“科学的春天”到来,陈春先在会上被授予全国科技一等奖,和陈景润等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