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李泽厚的双重错位

传统社会需要靠亲友组成的共同体保护自己,“重义轻财”也就是一种必须的关系投资。

责任编辑:陈斌

图为李泽厚在参观展览。(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传统社会需要靠亲友组成的共同体保护自己,“重义轻财”也就是一种必须的关系投资。

不久前,在公众视野中退隐已久的思想界大V李泽厚,以一种没人想得到的怪诞方式重回公共舆论的中心。

事情的起因是前不久的金庸去世,年事已高的李泽厚应约写了一篇悼文,略述自己和金庸不多的交往。其中写到,1990年代初李泽厚移民美国,因为工作不稳定,经济状况吃紧。经过香港时,金庸“知道我的情况,便邀我去其家,赠我六千美金。这当然是好意,但我心想如此巨人,出手为何如此小气,当时我还正接济国内堂妹寄出工资中的三千美元,我既应约登门拜访,岂能以六千元作乞丐对待,于是婉言而坚决地谢绝了”。(李泽厚《悼金庸先生》)

这篇文章被注意到后,自然舆论大哗。人们普遍认为,在1990年代初,金庸能拿出六千美元(就当时内地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而言,能买得起北京半套房子)来接济落魄的李泽厚,深情厚谊,实在难能可贵,反观李泽厚不但不感恩,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