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爱人 | 叶芝逝世80周年

穿越百年,文字如投石般在时空里推开涟漪,泛起的不仅是关于爱情的共鸣

谨以此文纪念叶芝逝世(1939.1.28)80周年

责任编辑:周建平

叶芝(1865年06月13日-1939年01月28日)

穿越百年,文字如投石般在时空里推开涟漪,泛起的不仅是关于爱情的共鸣

谨以此文纪念叶芝逝世(1939.1.28)80周年

国人知道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多半是从《当你老了》开始的。2015年春晚,当莫文蔚一袭长裙站在舞台上,款款唱起:“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那或许是这位爱尔兰诗人离许多中国人最近的时刻。一个多世纪前,叶芝在1891年写下这首诗时,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23岁那年一见钟情的挚爱茅德·冈(Maud Gonne,1866-1953)。但一百多年后,为之谱曲的歌手赵照偶然读到这首诗时,想起的却是窗边昏黄灯光下年迈母亲的身影。

穿越百年,文字如投石般在时空里推开涟漪,泛起的不仅是关于爱情的共鸣。诗人、学者王家新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在袁可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里,他第一次读到了袁可嘉翻译的《当你老了》。

“某种痛苦而明亮的东西出现了。”他形容自己读到“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句诗的感受。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一些曾经相信的东西分崩离析,一代人在精神废墟上重新找寻意义与出路。与叶芝的诗歌相遇,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王家新一生:“它向我提示了一种更高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朝圣者的灵魂’,它指向的是这点,是在这个世界上把自己献给这样一种绝对的存在。叶芝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诗人。”

学者王家新 图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

叶芝一生情人众多。只要对他稍有了解,没有人能略过他与茅德·冈的故事,甚至也不会错过他与不同时期情人的故事——在文学研究里,他是典型“自传性”的诗人,在留下的诗歌、日记、散文、书信等资料里,他几乎是毫无保留地暴露了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公共的,抑或是私人的。但在情史之外,更少为大众所关心的,是他的另一“挚爱”:

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历史年表上,那几年关于爱尔兰的部分是这样描述的:1919至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打响,最终爱尔兰与英国签订《英爱条约》,大部分爱尔兰地区获得完全自治,北爱尔兰六郡除外;1922至1923年,爱尔兰内战爆发,《英爱条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彼此厮杀,造成了爱尔兰历史上最惨重的伤亡。

当年,在人们的预测里,被认为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本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结果出乎意料,西方主流文学界,在此时选择了叶芝。颁奖词里说,叶芝“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毋庸置疑,茅德·冈的确开启了叶芝一生的烦恼;可他的“玫瑰”,他的缪斯,不仅是茅德·冈,也是爱尔兰,甚至,是不可名状的某种存在——精灵,或者命运本身。

逃遁者叶芝

人类的孩子啊,走!

跟一个精灵,手拉手,

到那水上和荒野里,

因为人世溢满你不懂的哭泣。

——《拐走的孩子》The Stolen Child

(译文选自《寂然的狂喜:叶芝的诗与回声》)

《叶芝诗集》的译者傅浩到爱尔兰的第一件事,像许多文学爱好者、研究者一样,是去寻访叶芝故地。1865年,叶芝出生在都柏林。说是爱尔兰人,其实也不完全:他那画家父亲的祖上是移民爱尔兰的英裔;出生两年后、一直到13岁之前,叶芝随全家迁居英国,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在伦敦度过。

但在英国与爱尔兰之间,叶芝把心给了后者。更准确地说,是给了爱尔兰斯莱戈郡——母亲的老家,一个他度过假期时光、充满自然野趣和爱尔兰古怪传说的地方。在英国读小学的经历并不愉快。他体格瘦弱、生性敏感胆怯,何况在班上,他是那个从爱尔兰殖民地来的小孩。挨打,被嘲笑,他不敢还嘴还手,躲藏、逃避像是写进他骨子里的本能(好在后来他交到了朋友。一开始总是朋友帮他打架,后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