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个人命运的巨变,也是学界命运的巨变
过去一年里,著名历史学者葛兆光完成了两件事:一是一门研究生课程《亚洲史研究的方法》备课和教学;二是两部重要学术著作《中国思想史》(Brill出版社)、《何为中国》(哈佛大学出版社)英文版的出版。
责任编辑:杨嘉敏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创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在葛兆光眼中,因着与时代的特殊牵连,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是他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精神特质。今日,如何把这种发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和使命感传递给年青一代,是这位学者感到分外迫切而沉重的责任。
过去一年里,著名历史学者葛兆光完成了两件事:一是一门研究生课程《亚洲史研究的方法》备课和教学;二是两部重要学术著作《中国思想史》(Brill出版社)、《何为中国》(哈佛大学出版社)英文版的出版。
作为一名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的“老三届”,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他来说,既是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改变,也是身处学术界和思想界的一次巨大革新与变动——在学术范式、观念、方法上“推陈出新”的同时,进入国际学术“预流”——在时代学术的主流中,参与对话、进行碰撞和竞争,更加清晰地认识东亚与中国,并在国际学术合唱中加入我们的“声部”。
在葛兆光眼中,因着与时代的特殊牵连,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是他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精神特质。今日,如何把这种发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和使命感传递给年青一代,是这位学者感到分外迫切而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柴颖瑞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