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如果不会建最好的城市,至少回避建最坏的
生于农村,俞孔坚相信自己的思想植根于乡野。
从海绵城市、反规划到大脚革命,他秉承的理念一以贯之,“需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挑战作出应答”。
责任编辑:汪韬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创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生于农村,俞孔坚相信自己的思想植根于乡野。
从海绵城市、反规划到大脚革命,他秉承的理念一以贯之,“需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挑战作出应答”。
人们印象中的设计师办公室应该井井有条而不乏创意,但这间办公室里,书和杂志铺满了样式朴实的办公桌,桌子底下藏着三四双鞋,有拖鞋,还有一双沾满灰尘的皮鞋。
一切就像办公室主人景观设计公司的名字:“土人”。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哈佛留学,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却从不掩饰自己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农村。34岁回国后,他更相信自己的思想植根于乡野,开始抨击国内追求的城市之“大”——大马路、大广场、大规模。
对中国过去的城市建设、城市雨涝、河流污染等城市病,他在批评之外,探寻中国式的解决途径。
以运动抵消运动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专业类世博会,不仅吸引了950万人参观,更激发了主政者将城市改头换面的雄心,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运动”在全国兴起。
彼时,36岁的俞孔坚在剧变中国的一个角落里暗自反思。“城市更新变成形象工程,只是彰显权力和财富,没有文化品位、价值观和审美支撑。”他觉得,城市美化运动似乎只狂热于“大”:河道被填埋,古街道、老房子、工业厂房被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