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语所原址发现记

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殿堂之一,由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创立。

责任编辑:杨嘉敏

广东文化标本观察之十二

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殿堂之一,由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创立。史语所的“所庆”定于每年10月22日,这是1928年该所入驻广州东山柏园的日子。东山柏园是否尚存于天壤间?经作者十年探寻,近日依据新发现的史料,认为史语所原址即是今广州东山恤孤院路12号。

柏园主入口。(邹凯政/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14日《南方周末》)

“动手动脚找东西”

史语所创始人傅斯年有三句非常著名的口号,其一是“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其二是“动手动脚材料”,后来也说成“动手动脚找东西”,第三是“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这三句口号,都出自1928年5月他所作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第一个口号有些偏颇,迭有争议。第二个口号是鼓励学者走出书斋,寻访各种各样可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东西”,包括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搜集歌谣与方言材料、搜购民间文献等,学界也并非全部认同。第三个口号,则在中国大概是人人爱听,要跟欧美、日本学者争胜,把东方学的正统地位夺回来。

笔者寻找史语所原址,首先是得到中山大学安东强老师的提示,部分是受到“动手动脚找材料”这一口号的推动。2008年,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安东强(现为历史系副教授)面告笔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请中山大学历史系协助寻找该所的创始地,但按原来的地址“恤孤院后街35号”,在东山已找不到对应的门牌,大体可判断是出于两种情况:一是建筑已经灭失;二是门牌号码有过调整。1938年日军进犯广州之前,曾进行了多轮次的飞机轰炸,东山确有不少建筑被炸毁,包括中共“三大”会址。

1923年6月12-20日,中共“三大”在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由此开启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将广州变成全国政治中心。广州东山由教会、华侨所开创,洋楼众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汪精卫、廖仲恺、邓演达、许崇智、谭延闿等国民革命领袖都曾落脚此处,1925-26年毛泽东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时住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已拆),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军事顾问加仑都住过恤孤院街。恤孤院街得名,来自美南浸信会创办的“恤孤院”(孤儿院),位置相当于今培正小学校园,大约1930年前后,这一带的地址门牌进行了调整,原恤孤院后街部分门牌与恤孤院街合并,改为恤孤院路并重新编排号码。

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航拍图。(陈晓平供图/图)

为确定中共“三大”会址,党史部门访问了许多当事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竭泽而渔式地查考档案资料,还委托文物部门进行了考古发掘,最终才确定了“三大”会址的位置。尽管能判断得到,史语所原址一定在中共“三大”会址附近,但无法用简单的推断方法加以确定,原因在于,恤孤院路门牌号码的编排没有规律,不能因为中共“三大”会址从31号变成3号,就推断35号一定变成7号。

迄今为止,台北南港的史语所,一直没有公布1928年创办时在柏园拍摄的照片。笔者所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