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丨老家通往振兴的路啊,何时能修好?

实现乡村振兴,对地理位置不突出的偏远乡村,更多的还是靠本地人才,靠返乡农民。

责任编辑:温翠玲 校对:胡晓菲

(勾犇/图)

晚上,我正在家里看电视,接到云哥电话,他在那头哽咽道:幺妹,你侄儿在工地上从19楼摔到16楼,已经走了。

无法说出心里的震惊与难过。云哥儿子从小就拜给我哥做干儿子,两家住得也近,向来十分亲近。过了几天,云哥抱着儿子的骨灰盒,我们兄妹陪着他回老家选墓地。

还是30年前那条集全村人之力修的机耕道,只是再无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四野静得出奇,一路上没有遇见行人和车辆,甚至狗吠鸡鸣,直到抵达目的地,才见到两个齿发皆落的老人。哥哥勉强把车停在机耕道的尽头,很难想象,那车后杂草没过头顶的地方,曾是风光无限的学校操场。风水先生带着我们到处钻草丛,最后确定干侄儿在他自家的一块承包地永久归宿。

回程时,车上挤了几个云哥的同姓老乡,修墓的事由他们负责。都是60岁以上的人,最年轻的63岁,他们是老家最执著的留守者。10年前,云哥也像他们一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