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什么东西?” ——四位台湾少数民族青年的还乡故事

“在黑暗的森林里,真正的猎人会闭着眼睛,但他的感觉是张开的。”

“现代农业和科技进入部落之后,对这些原生植物持续大扫除。”浦忠勇感叹,“山芙蓉、五节芒、小米女神……这些与万物相连的物种受到漠视、嘲弄或贬斥。”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科睿在部落老屋。墙上是青年艺术家画的生态图,图中有阿美人、布农人、撒奇莱雅人和噶玛兰人,他们共同生活在附近的山野海边,分别以采集、捕猎、渔捞、种植为生,族群间物物交换,互为补充。(台湾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21日《南方周末》)

“在黑暗的森林里,真正的猎人会闭着眼睛,但他的感觉是张开的。”

“现代农业和科技进入部落之后,对这些原生植物持续大扫除。”浦忠勇感叹,“山芙蓉、五节芒、小米女神……这些与万物相连的物种受到漠视、嘲弄或贬斥。”

事出偶然,在台北打工的阿美青年Lafin(注:他常用的名字还有拉飞·邵马)结束了“北漂”。他回乡定居,在山村部落中蓄长发、戴项饰,成为一名漂流木艺术家。

Lafin住在台东县成功镇临着太平洋的地方。每年台风过境,屋后山中有林木被吹断,顺溪水漂流入海,他就忙碌起来,开皮卡沿台湾东海岸一路寻觅。遇到冲回海滩的漂流木,他就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削去树皮,通过肌理和气味确定木种,若合乎要求就扛到车上。

“我会和它对话:‘我不会浪费你,会好好把你升华,注入我的想法,让你有一个新的灵魂。’”如Lafin所愿,这些漂流木将变成少数民族雕塑作品,重新获得灵魂。回家十年,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事情的起始是2009年,台湾在8月间遭遇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台风,681人罹难。高屏山区两天内降雨2700毫米,相当于当地平素的全年降雨量,少数民族歌手胡德夫的家乡台东县嘉兰村遭到重创,洪水冲走52座房屋。遇难同胞头七之日,在自己发起的赈灾募款音乐会上,白发苍苍的胡德夫唱着《大武山美丽的妈妈》:“我们现在已经都回来,为了山谷里的大合唱,我会回到这片山下,再也不走了。”

救援过程中,台湾许多默默无闻的偏乡进入了大众视野。参与救援的著名企业家严长寿惊讶地发现,在台东和花莲,没有受灾的地区也早已一片萧条:“没有观光客,餐厅没人光顾,商店没人消费,没人敢花钱,出租车没人搭,摊贩没生意,民宿没游客。”

严长寿很快成立了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支持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青年返乡就业、创业。Lafin从前从事舞台灯光工作,在明星演唱会和时装表演间跑来跑去,“日夜颠倒,对身体不是很好”。他记得,回到台东家乡时,海面上满眼是漂流木。

应该有许多回乡者看到了这一幕。

“不可能,这个土地应该是好的”

小马是布农人。传说中,很久以前,族人为躲避大洪水逃到山上,就此住下,世代以打猎为生。

少时,小马曾被父亲丢到峭壁的树上。下午四点动物进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