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安”如何改变城市安防体系

依托感知设备,能根据每个路口的流量变化,即时给出合适的方案,调整红绿灯时长。到了深夜,监测系统还能通过红外摄像技术迅速辨认出乘客是否系了安全带。

如今借助智能系统,公安机关可以迅速得到数据,确保把隐患排除在保护圈外。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钱昊平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上海市某小区内,社区民警和志愿者对智能门禁系统进行测试。 (受访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9日《南方周末》)

依托感知设备,能根据每个路口的流量变化,即时给出合适的方案,调整红绿灯时长。到了深夜,监测系统还能通过红外摄像技术迅速辨认出乘客是否系了安全带。

如今借助智能系统,公安机关可以迅速得到数据,确保把隐患排除在保护圈外。

外滩滨水区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区域,2019年5月1日,此区域瞬时客流量的峰值达到了53919人。

这一数字完全在公安部门的预料之中,早在4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指挥中心主任蔡立新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预计该地区“五一”当天的客流峰值是“五万三千多人次”,与最终的实际数字相差无几。

能预测这么准确,在于“五一”之前,公安部门的智能设备就已从交通运输系统获取了各类数据,从而预估出客流量的变化。

人工智能的贡献,不仅于此。“我们在卡口、街面等地,布控各类感知设备,形成了智能化的监测系统。”蔡立新介绍。

依托感知设备换来的结果是,监测系统通过搜集实时交通数据,能根据每个路口的流量变化,即时给出合适的方案,调整红绿灯时长,高峰时段做到了10分钟内一次精细化控制调整。到了深夜,监测系统还能通过红外摄像技术迅速辨认出乘客是否系了安全带。

先进的智能设备就像人体的“神经元”,感知并搜集着各项数据。得来的数据会传到警方的系统平台进行认知,最终再由系统输出指令推送到应用一线。

这个被称为“智慧公安”的新模式成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新生力量。建成这样一个智能防控系统,上海警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提出建设“智慧公安”的不止上海一地。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强调“智慧公安”的技术革命已在中国多个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