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乌蒙山区的一千个日夜

当前,恒大集团正将“大方经验”推广到毕节全市,通过政企联手、输血造血并举等多种手段,开创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并驾齐驱的新模式,并牵线更多知名企业参与扶贫大军。

发自:南方周末

恒大在毕节援建的“奢香古镇”移民搬迁社区。

捷报频传。继黔西和大方县陆续宣布“脱贫摘帽”以来,恒大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广东深圳召开。

“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2019年5月7日下午,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研讨会上表示,恒大还将全力扶持自身引进的上下游龙头企业,帮助毕节市农业产业进一步提升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恒大集团帮扶贵州毕节的三年脱贫攻坚战以来,彝族老人张正英是第一批受益者。

“恒大必须行动起来”

2019年4月25日,背靠巍峨的公鸡山,面朝海拔1700多米的草原风景区,张正英老人坐在青砖白墙的“洋房”院落中,望着郁郁葱葱的青菜露出久违的笑容。

“当时,我就像是梦里听人家说话。”短短两年间,这位84岁的老人从深山老林搬进“洋房”,还学会了讲一些简单的普通话,每天都微笑着坐在家门口等待孙儿放学归来。

“她是苦命的人。”一名扶贫干部介绍说,张正英老人一家三代只有两个男劳力,依靠几亩山间坡地种植玉米和土豆,一年收入不足千元。

贫穷之家百事哀。大概十年前的一个深夜,张正英老人的孙子还在哺乳期,儿媳妇突然扑通一声跪下,“妈,我管不了他了!这日子没法再过下去,我还年轻……”张正英老人深知强扭的瓜不甜,“走吧!你走吧。”

老人所在的贵州省毕节市,一度被公认为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乌蒙集中连片特困区”。2015年,全市927.52万的总人口中,仍有115.45万贫困人口。一首地方民谣《赶场歌》也艺术化地描述当地“苦甲天下”局面:山尖上的那辣椒红油油,山边边的苞谷黄澄澄……黄澄澄的苞谷驱走了儿的娘……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群众并没有放弃与贫穷抗争,党和国家更没有遗忘毕节。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逐渐确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发展思路。

从《新闻联播》得知中央发出扶贫工作的号召,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坐不住了,他当即通知集团高管开会,“恒大必须行动起来”。

行动果断迅捷。2015年11月29日深夜,恒大集团第一支扶贫队伍到达毕节市大方县,主要负责摸清当地的贫困情况,为制定帮扶计划准备方案。

恒大扶贫团队抵达贵州。

那一年,大方全县有110万人口,贫困人口足有18万,是毕节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县。两天后,恒大集团正式宣布结对帮扶大方县,三年内无偿投入30亿元实现全县全部脱贫。张正英老人一家成为恒大扶贫的第一批受益者。

“明年就让你们搬到新房子住。”同年12月18日,许家印一行来到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走进张正英一家居住在四壁有洞、风雨难遮的山间破屋,许家印郑重地对老人做出承诺。

这一诺言,恒大集团需要付出53亿元。在毕节所辖10个县区中,恒大集团已建设12个移民搬迁社区、50个新村,解决22.18万贫困户的移民搬迁问题,新建社区和新村还配建教育、商业等设施,配套适宜贫困户就业的产业。

搬迁后过上幸福生活的张正英老人。

“扶贫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脱贫的捷报频传,来自恒大集团的扶贫工作人员更加忙碌。

“我们不敢松一口气啊,比以前更忙碌了。”扶贫队员王春宇是一名内蒙古姑娘。她说,所有扶贫队员都忙碌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帮助贫困户养牛、种菜、搞特色产业,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帮扶工作在大方县取得进展后,恒大集团又因地制宜将“大方经验”推广到毕节全市,开创“易地搬迁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并驾齐驱的新模式。

2017年5月3日,恒大集团宣布承担毕节市的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织金县和黔西县等10个区县的扶贫工作,追加80亿元的扶贫资金。

其中,产业扶贫方面,帮助毕节打造我国西南地区的两大基地——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并发展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帮助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就地脱贫。

“真是天上掉馅饼!我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与张正英老人一墙之隔的周小军也难掩激动之情。

回忆起三年前搬进“恒大二村”的情景,这名中年汉子眼睛里闪过泪花:2016年9月28日,一家人匆匆告别两间漏雨的茅草屋,搬进带装修、配家电的“小洋楼”。

一时,妻儿拘谨得不敢触碰房间里的任何物品。

幸福突然降临,让这个饱受变故的家庭措手不及。2010年冬天,周小军的母亲被贵阳的“大医院”诊断出患有癌症,东拼西借12万元医疗款后仍未留住老人;三年后,年近八旬的父亲又查出“煤肺病”;2014年,周小军驾驶三轮车遭遇严重的车祸,腿骨砸断,颈椎断了三节。

“我醒来的时候,看到自己残疾的身体,还有媳妇和孩子无助的眼神,我感到眼前一阵阵的黑暗和眩晕。”时年34岁的周小军感到绝望。

人生的至暗时刻,周小军迎来一路小跑的村干部:恒大集团要帮助咱们脱贫啦!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给咱建设新村,你家完全符合条件!

周小军清晰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3月11日。不久,仍半信半疑的周小军受邀进入恒大集团组织的“种植培训班”,成为一名“农业工人”。

他的工作地点邻近新居“恒大二村”,周围密集分布着数百个蔬菜大棚,这只是蔬菜产业扶贫的冰山一角。

恒大集团所开创的易地搬迁配之以产业扶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截至发稿时,恒大集团已帮扶建设6万多个蔬菜大棚,36.7万亩蔬菜大田基地,28.8万平米蔬菜育苗中心,67处储存及初加工基地。

针对当地特殊的山貌和气候特点,恒大集团还计划帮扶毕节建设25万亩经果林基地,25万亩中药材基地。目前,已建设13.9万亩中药材、食用菌基地,23万亩经果林基地。

“我们不愁怎么种,也不愁怎么销,除了每月定期发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夏日来临,周小军还筹划着腾出两间卧室改为“客栈”,迎接来自重庆等地的“避暑客”。

作为恒大集团易地搬迁项目的配套措施,邻近的肉牛养殖基地、蒙古风情园等项目早已投入运营。就业扶贫也是恒大集团帮扶的重点之一。当前,已对全市11.27万贫困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7.55万人在当地产业就业和易地就业。

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并驾齐驱的新模式,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恒大集团扶贫的三驾马车”。

这种新模式在毕节全市开花结果。在援建的民族风情小镇“奢香古镇”,90后彝族大学生龙恩碧,正带领一群妇女制作民族工艺品;她的邻居吴树云从茅草房搬到新村后,不仅“老寒腿不疼了”,还在繁华的商业街上开了一家杂货店。

放学后,吴树云的小女儿放下书包,就抓起茶几上放置的核桃露。

“拔贫根、摘穷帽,一次性补齐教育短板”

昔日,大山里最苦的莫过于孩子。

“不遮风、不挡雨,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牛棚。”谢培军回忆说,鞋子经常会被山路上的露水打湿,孩子的小腿被刺荆划得到处是伤疤。

谢培军来自织金县箐脚村冲头组。在搬到恒大援建的“平远人家”移民安置区之前,谢家四口人挤在山间简陋的房子里,一家属“因学致贫”。

早在1997年,学者林乘东就提出“教育扶贫论”,认为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减少贫困的最有效路径之一。但这曾是一个恶性循环:教育能够减少贫困,但对教育的投入却加剧着贫困。

“我们大方县是教育大县。”大方县教育局副局长孟光富介绍,全县学生总数有18万,与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规模相当。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十几万人口的县城只有一所公立幼儿园,其它教育设施更为匮乏。

小兵兵(化名)的“新家”就在新复建的奢香古镇上。这是由恒大集团投资四千多万元修建的儿童福利院,可容纳三百多名孤儿。

“恒爸爸……”第一次当众开口说话的时候,小兵兵张大了嘴、憋红了脸,才发出这几个简单的字符,却惹得福利院的老师和恒大帮扶人员流出了眼泪。

小兵兵有着坎坷的身世。三岁时,他外出务工的爸爸在深圳一处建筑工地上因事故死亡,其母则从此全无踪迹。不久,爷爷也去世了,小兵兵只好与长他三岁的姐姐住在茅草屋里相依为命。

后经当地政府机构的救助,姐弟俩被送到恒大儿童福利院。但是,那段相对封闭、食不果腹的生活,已养成小兵兵胆怯的性格,他轻易不敢开口说话。

新衣服、新书包、新玩具,恒大集团的帮扶人员时常带来礼品并与孩子们玩耍。那一天,小兵兵终于喊出了“恒爸爸”——这是他对“恒大爸爸”“恒大妈妈”的简称。

让教育照亮前程,恒大扶贫正打破教育与贫困的悖论、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2015年12月,恒大集团确定帮扶大方县后就将“教育扶贫”列为重中之重,已援建多所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和慈善医院等福利机构,还有13所幼儿园、11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和1所职业技术学院,一次性补齐教育短板。

“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就是教大家怎么‘种钱’,就像种树一样。”恒大集团组织的就业培训课上,蔬菜种植、果园管理、畜牧经营、服装设计等职业教育课程一应俱全,课堂上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今年只有19岁的赵庆荣已经“出徒”,他来自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个贫困家庭:全家六口人,年迈的父母仍在外地打零工,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在读书。

“家里最困难的时期就要过去了。”赵庆荣回忆,三年前他曾一度因为没有生活费而绝望,“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找父母要钱真的开不了口。”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如今,赵庆荣是家里的“顶梁柱”,每个月会有六千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他也是恒大援建毕节市众多安格斯牛育种场场长之一,被亲切地称为“小龙”。

目前,恒大集团已帮助毕节引调繁育出72945头安格斯和西门塔尔优质母牛,建设了31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改良了27万头“远看是狗、近看是牛”的当地土种牛,新形成的“肉牛产业”优先吸纳类似“小龙”这样的贫困户。

“真心真情是最有力的扶贫工具”

结对帮扶毕节三年多来,恒大组织2108人的扶贫队伍奔赴毕节,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

初到大方县的贫困山村进行工作,不少村民都在质疑:哪有这么好的事情?甚至村干部百般帮忙解释之下,仍有村民心存疑虑“不会是陷阱吧?”

“只有融入贫困的生活、用真心真情交流,才是最有力的扶贫工具。”内蒙古姑娘王春宇说,老乡逐渐地走向理解和信任:他们经常拿出婚嫁时才喝的米酒,或者从树上摘下杏子、桃子招待扶贫队员。

不过,恒大集团对帮扶工作制定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不允许队员接受群众一针一线。多数时候,扶贫队员顶多礼节性地尝上一颗杏子或桃子。

“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被用于帮扶工作。恒大集团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恒大扶贫大数据平台”上,任挑一户一人就会出现相关数据、实景、实情等信息,并经得起任何实地调查的印证。

这些数据来自帮扶队员的入户调查。每天清晨,扶贫队员们背着面包、方便面等干粮迎着太阳出发,沿途还会随手捡一根柴火棍,以防备出现野狗的袭击,经常漫天星斗时才返回驻地。

仅初到毕节的两百多个日夜中,扶贫队员累计跋涉两百多万公里,采集了34万多户、100多万名贫困户的资料。风里来,雨里去。四年多来,恒大扶贫团队不断地奔波在毕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自发创作出一首脍炙人口的恒大扶贫之歌《乡间情》:

“一步步泥巴路,一家一户走;一根竹竿两只脚,蹒跚在山沟;不问前方路多远,希望在心头……总是那真情用不完,拉紧老乡手,一捧热土心里藏;希望乡间留,暖风吹开新画卷,满目是金秋。”

恒大扶贫之歌传唱在山水之间,扶贫的队伍则在社会和市场两个层面同时壮大。根据企业自身优势和毕节山区贫困特点,恒大集团已牵线近百家知名企业参与产业扶贫。

“帮助毕节在蔬菜瓜果和肉牛等产业上进一步发展壮大,打造出知名农产品品牌,才能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务工收入和年终分红收益,确保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这也是恒大帮扶毕节的最大目标和根本任务。”2019年5月7日的恒大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强调。

截至发稿时,恒大集团已协助毕节各级党委政府帮扶58.59万人初步脱贫。其中,黔西县和大方县已陆续宣布“脱贫摘帽”,到2020年恒大还将帮扶毕节全市44.41万人稳定脱贫。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