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贝聿铭接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时表示,建筑师应当“寻找独一无二的特质,那就是这个地域的精神。没有建筑是单独存在的。”

责任编辑:杨静茹

1965年,贝聿铭在纽约

贝聿铭接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时表示,建筑师应当“寻找独一无二的特质,那就是这个地域的精神。没有建筑是单独存在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的人

少年时代,贝聿铭不时会回苏州狮子林居住玩乐。这里最初由14世纪一个高僧的弟子所建,园林设计出自著名画家、造园家倪瓒之手。因为园中假山酷似狮子,得名狮子林。1917年,狮子林由苏州的望族贝氏购入,成为贝家的园林。

苏州狮子林

贝聿铭在狮子林

也是这一年4月,贝聿铭出生于广州。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是近代著名银行家,早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1915 年调往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任职,后来到香港,1927年又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于是举家迁往上海,贝聿铭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有了回老家看看的机会。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苏州园林在建筑美学上给了贝聿铭最早的养分。“整个园林都是供我们玩耍的好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会勾起我们的无限幻想……”他在《贝聿铭谈贝聿铭》中回忆,“这些石头的加工制作尤其有趣,并且反映了我们对时间和家庭关系的理解。园中石头大都是多孔洞的火山岩石,石匠们以它们的可塑性来选择,再小心地将岩石撬开。然后,石匠在湖衅或河边仔细地寻找空地,将石头置于其中,任凭流水冲击,使其经过几代的天然侵蚀,石匠本人或是他的子孙日后再收回石头,经过堆叠,终成假山。这种延续性具体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父亲播种,儿孙收获。”

贝聿铭89岁时,苏州博物馆落成,与他少年时流连的狮子林相隔不远。此前在一封寄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贝聿铭写道:“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在贝聿铭的设计下,苏州博物馆成为江南园林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特地找到一种叫“中国黑”的花岗岩作为屋顶材料,日晒时是灰色,淋雨了呈黑色。每扇窗户的细节都由他斟酌把关。博物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将这里称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

2006年,贝聿铭庆祝苏州博物馆开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早早被贝聿铭化用进自己的作品。八十年代,他为祖国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北京香山饭店就如同现代园林:他多次到香山考察地形、参观全国各地的园林后,将香山饭店的入口、大堂、后庭都设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以白、灰为主色调,借香山之景,中有花石水木。大堂还挂着他的朋友、著名华裔画家赵无极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