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多卖了三五毛”

一直被欧美代理商、零售商奉为“全球制造商不可逾越的标志”的“中国制造”是否会因为变得昂贵而失去了国际买家的青睐?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成本上升压力下,“中国制造”的提价已成必然。但这注定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充分竞争的现实,决定了必须有一部分企业阵亡,退出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后,存活着的企业才能获得议价空间。令人吃惊的是,对“中国鞋”而言,这场战役在今年上半年已初见胜负

“你不用威胁我。如果今天你们离开华坚,后悔的一定是你们。”扔下这句话后,张华荣头也不回地朝门口走去。

在他的身后,德国人Mike目瞪口呆。他没法理解,这个温文尔雅的中国人,与自己合作了五年多的商业伙伴,何以在短短的两三秒内变得如此强硬。

他们的冲突源于一张不大不小的购鞋订单。这张订单来自于德国马可波罗公司,接单者为华坚集团——总部设在东莞的全球最大女鞋制造商之一。在2007年10月之前,他们一直合作愉快,但是这次,华坚决定提价20%。

Mike自然不干了,他威胁说,“如果你们坚持,我只好转移订单。”

Mike真的这样做了。

两个月之后,如张华荣所言,Mike不得不回到了华坚。在其他地方,他遇到的都是和张一样强硬的中国对手。

这彻底打乱了Mike对“中国制造”的一贯印象——在过去的20年间,贴着“MADEINCHINA”标签的各式物品流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靠的便是“价廉物美”的通行证。对Mike而言,“中国价格”就如同一只旁人无法猜透的魔盒,不管外界行情如何变化,“中国制造”永远能够把任何成本的上涨消化在他们看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