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还好,还有个路小路

时代似乎正在以加速度前行,一转眼,那个还象征着新时代的1990年代已经面目模糊,整个厂区宿舍的人穿着睡衣甚至晃着奶子跑爆炸的盛况,铁皮屋顶随着一声轰鸣随风飘去、水龙头里哗啦啦流出橘子汽水的日常,变得像魔幻现实主义一样真伪难辨。我毫不怀疑,在经历过权力和资本对信息的过滤性筛选之后,到这一代人老去时,要证明凡此种种皆非虚妄,怕是要费尽口舌。

责任编辑:《289艺术风尚》

(本文刊于《289艺术风尚》2019/3-6月合刊)

我是路小路,我在这里

我上班下班,我跑来跑去,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想写诗,我不怕被人扁,但怕人笑,所以请原谅我的怯懦

我想去远方,可远方太远

我想伏地生活,但心有不安

我在迷雾中穿行

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人,但我知道我不能成为什么人

我只是要拒绝庸常

……

这一段,是《少年巴比伦》的简介。重读年轻时喜欢过的小说,尤其是“青春小说”,是要冒点险的,面对一个喜欢莫名痛哭的少年,容易犯尴尬症。

还好,“路小路”还好,经过了这么多年,仍然还能一边讲着悲哀的故事,一边让人微笑。

路小路是路内一系列作品的主人公,路小路的履历,几乎也就是作者路内自己的履历。初中毕业,就读于打架堕胎成风的技校,1990年代初国企下岗大潮来临前夕,走后门进国有化工厂当了工人,跟着满口粗话的师傅们拧螺丝修水泵倒三班,浑浑噩噩的几年工人生涯的巅峰,是当上了腰挎电工刀的电工。

技校生路内当电工的时候,比他小3岁的大学生张定浩也在东北一个电厂里烧锅炉、铺电线。十多年后,两个电工中肌肉比较多的那一个,写出了描写技工生活的“追随三部曲”,瘦高文弱的另一个,成了著名文学评论家。评论家搞文学的理由是:在电工班被人欺负了,一怒之下去复旦大学读了文学。张定浩这么评论前同行的写作:路内明了自己是在写一些恒久动人的东西,它们和泪水有关,但他并不会直接去书写泪水,而是侧身去描摹那些被泪水烧灼过的青草和花朵。

路内的故事里,的确没有让人尴尬的泪水,除了叙事的才华,他还有天生的幽默,这让他的叙述哀而不伤,称得上优美。有人说他像简化版的王小波,工厂版的王朔,在知青们“革命时期的爱情”、大院子弟“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路内也替七十年代生人补上了一笔“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三位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没上过大学。那两位没上,是生不逢时,1973年出生的路内没上,怪不着时代,于是他的悲剧显得更具无所遁形的必然性,于是他借路小路之口说:“我的20岁,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迷宫。”

路内今年45岁,早已在上海做了十多年的白领,但他从来不写他相当熟悉且成功的广告公司白领生涯。尽管已经泅过那条河很多年,站在开阔富饶的彼岸,他仍然无法释怀地反复书写那短短几年的技校和工厂生活,仿佛在拼命构筑一条抵挡消亡的堤坝。写完以《少年巴比伦》为首的“追随三部曲”之后,他说我写够了,路小路的故事到此为止。结果还是没忍住,在短篇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里,又写了一个又一个路小路,他干脆在书封上自嘲:“是的,我还在写着那个倒霉的化工技校,没有名字只有绰号的小青年,‘风一样的谜之女孩’们……”

他不缺读者,谁的青春又没有被泪水烧灼过呢?即使是没有经历过1990年代的年轻一代,也能在路小路的故事里找到相同的迷惘、挫败、颓唐、凄惶。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有流量明星加持,下一部片子,路内获得了亲自上阵做导演的机会。在一些论坛和网站,出没着网名“少年巴比伦”或“路小路”的网友,他们把路内称作中国的塞林格,拿他的作品和《麦田守望者》《挪威的森林》做比较,于是除了渡边和直子的残酷青春,除了不肯相信“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的16岁的霍顿,我们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成长偶像——时而热血无畏、时而蔫头耷脑的路小路。

村上春树、塞林格的青春物语,充满繁盛过后的虚空,路内的这一段旅程,更多的是匮乏中的迷惘。但1990年代的匮乏,和极端年代不同,已经有了现代生活的气息,加上土生土长没有文化基因的隔膜,路小路便格外讨喜。时代信报书评人王谦说:“通常的成长小说,即便是影响最大的世界级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哪有《少年巴比伦》这般有趣?”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说:路内的小说是一代人的精神镜像,他笔下的青春,不仅仅是年华,也是灿烂的心事。不仅常常受伤,也包含生命的觉悟。

然而路内的价值,并不止于给青春文学增添了一个中国样本。路小路的成功,不全是少年心事的成功,那些庞然大物般的工厂,似乎将承包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坚固而完备的巨大堡垒,在路小路的故事里,被掰碎了揉烂了来写,留下了一个解体前的真实照影。

时代似乎正在以加速度前行,一转眼,那个还象征着新时代的1990年代已经面目模糊,整个厂区宿舍的人穿着睡衣甚至晃着奶子跑爆炸的盛况,铁皮屋顶随着一声轰鸣随风飘去、水龙头里哗啦啦流出橘子汽水的日常,变得像魔幻现实主义一样真伪难辨。我毫不怀疑,在经历过权力和资本对信息的过滤性筛选之后,到这一代人老去时,要证明凡此种种皆非虚妄,怕是要费尽口舌。

还好,还有个路小路可以跨越时空替我们说一句:是的,都是真的。就像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一点也不魔幻一样,就像马孔多曾经一夜之间死过3000人是真的一样,就像王小波的王二可以证明革命时期的爱情就是这般模样一样,路小路的戴城是真的,“猪尾巴巷”是真的,化工厂爆炸是真的,工人师傅老牛逼、德卵,被围猎的青工长脚,掉进滚水坑道的文员小撅嘴,敢咬“老虎”的美丽厂医白蓝,皆非虚妄。

从这个意义上说,路内的盘桓不去是对的,反复书写是对的。

网络编辑:吴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