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保健品的年轻人

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诸多限制,以及科学可能被企业和专业人员操控以实现其目的,且科学无法脱离商业,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成为商业牟利的战场

责任编辑:周建平

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诸多限制,以及科学可能被企业和专业人员操控以实现其目的,且科学无法脱离商业,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成为商业牟利的战场

湖南卫视主持人吴昕吃完午饭,接连拿出五粒胶囊,一口气吞下。深夜12点多,临睡前,她又挨个服下了综合维生素、阿胶、鱼油、葡萄籽、胶原蛋白等九种保健品颗粒和口服液。两个月前,《我家那闺女》综艺节目热播,吴昕作为女嘉宾之一,展现了她在北京家中的日常生活。

“每天要吃二三十粒,啥事想不起来的时候,都能记得吃保健品。”吴昕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从30岁开始服用保健品,已经持续吃了六年,

和吴昕一样热衷于保健品的明星不在少数。戚薇做客《真相吧,花花万物》综艺时,分享了自己的保健品购物车和随身携带的药盒。她每天的剂量一只手都捧不过来。《偶像练习生》里的王子异出行时,保健品的药瓶塞满了半个行李箱。

沉迷保健品早已不是老年人特有的标签,也不仅仅是演艺圈风靡的现象。2018年天猫双11购物节,超过800个品牌的保健品合力拿到进口品类销售第一。据天猫国际统计,80后和90后年轻人占进口保健品消费者的60%,其中80后约占36%,90后约占24%。

当千禧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消费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将保健品纳入自己的健康方案。

拥有395万微博粉丝的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咨询保健品服用的人。据他观察,2013年左右,随着代购和海淘等购物模式盛行,国外保健产品涌入国内,年轻人的保健意识也随之兴起,无论是出于跟风,还是对健康的关注和管理,吃保健品已经成为一件自然又时尚的事情。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为何会成为年轻人的执念或养生法宝?这还是个难解的谜。

我们采访了多位40岁以下的人,请他们谈谈选择服用保健品的经历。他们多数生活在一线城市,有国企员工、健身教练、媒体从业者、互联网公关和代购。对保健品,他们信赖又困惑,他们试图摆脱迷信,又陷于“科学”的泥潭中,或许他们的故事是线索,亦是某种答案。

“没听说有人吃出问题”“不能不吃”

清晨7点半,27岁的文迪从冰箱中拿出一颗鸡蛋和黑芝麻谷粒多饮品,开始准备早餐。煮鸡蛋的五分钟空闲里,他从橱柜中分别取出红、银、棕、蓝、白、草绿共六种颜色的产自美、日、澳、中四地的保健品瓶装,从里面倒出灰、红、黄三色的胶囊和薄片,随机放在某个瓶盖里。

鸡蛋煮好关火,他三两口啃完,喝两口饮品,再将瓶盖中七八颗指甲盖大小的胶囊一次性倒在嘴里,随饮品一并吞咽,这是他每天的“营养”早餐。

到了下午四五点,文迪还会再重复吃一轮。如果出门,他一定选择性带两三瓶保健品在双肩包里,抽空用保温杯里的热水冲服。

这些瓶瓶罐罐里装着护肝片、卵磷脂胶囊、番茄红素、男士复合维生素、葡萄籽胶囊、血橙胶原蛋白口服液等,服用剂量标准为每种保健品每次一至三颗,一天推荐服用两到三次。文迪计算了一下,按照保健品包装上的服用指导意见,自己每天要吃下至少17颗大小、形状不同的保健品。

“我掂量着这么吃也有点吓人,时常四五颗轮换着吃一批,隔天再吃另一半,”即使用量时多时少,不算规律,但从开始服用坚持至今,文迪已经吃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