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阅读史上的五部书

个人的阅读史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个人喜好有关。

责任编辑:刘小磊

罗时进是古代文学学者,近著有《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中华书局,2017) (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个人的阅读史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个人喜好有关。上小学时,因为父亲在县中做语文老师,常有意识地借些图书室的书回来,养成了我自小“欲罢不能”的阅读习性。我们家比较老派,每顿都等人齐了一起吃,而我一旦迷于小说便拖拖拉拉,还边吃边看。母亲认为气氛不协调,就责怪:“看你,书当饭菜!”我便说:“一样吃饱,别管我!”因“屡教不改”,这句话被母亲从“回嘴”上升为“犟嘴”,最后定性为“顶嘴”。父亲宽容,总说“随他去吧”。

1966年之后,哪里还能带书呢?但想读书就不怕冒点险。我知道县中图书室已另作他用,书全部散堆在医务室。主管医务室的朱医师与父亲是世交,我常跟着父亲去他那儿,对环境很熟。听说图书在医务室,心思就动了,一次带着三四个伙伴去“弄些书看看”。那年头,书不招人待见,没人看顾。但想到万一被发现终究不好,故约定“每人不超过五本”。就这样我斩获四本文艺作品、一本数学教材。后者在1978年高考时起了作用,而前者是那个年代无法得阅者,包上书皮,陪伴我走过了后来知青点的历程。

那十年,见天的和不能见天的,读过的书为数有限,但伙伴们一起设法“弄”书以及相互间换书“偷”看时,半意气昂昂,半遮颜潜行的情状,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犹有记忆。那种掺杂着饥饿感、窘迫感、兴奋感的阅读经历,今天的年青一代是无法想象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贰东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