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里的扶贫干部: 回乡如何改变贫困村落

这些深入到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尽管个体不同、经历不同、所用方式亦有不同,却在一个个村庄中,成为撬动局部气候、调动各方资源的杠杆,带领村民走向新生。

扶贫干部不仅是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一个协调者、统筹者,还是扶贫工作的宣传者。

责任编辑:张玥晗

民企里的扶贫干部在英德市鱼咀村帮助村民发展黑豚养殖产业。 (大食/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30日《南方周末》)

这些深入到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尽管个体不同、经历不同、所用方式亦有不同,却在一个个村庄中,成为撬动局部气候、调动各方资源的杠杆,带领村民走向新生。

扶贫干部不仅是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一个协调者、统筹者,还是扶贫工作的宣传者。

2019年是精准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的背后,饱含着一线扶贫驻村干部的付出。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计,截至2018年9月,全国累计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干部278万名,目前在岗的驻村干部77.5万名。

在这些扶贫干部中,有一批来自民企的扶贫干部,他们曾是建筑师、公益从业人员、企业员工,曾有光鲜的履历、优异的工作成绩,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回到村庄。

当过两年乡村教师的潘定国,作为公益从业人员,曾参加过四川雅安、云南鲁甸的地震救援行动,还在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帮扶过贫困村,成为驻村扶贫干部后,他对扶贫的理解更有新的体会。

“村民们可能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之快,因此驻村扶贫的干部不仅是一个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一个协调者、统筹者,还是政府扶贫工作的宣传者。”

转型

2010年被派驻到广东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参与脱贫工作之前,刘刚是一名建筑工程师。他成天与建造图纸、钢筋水泥等打交道,在接到公司指派的扶贫任务时,刘刚有些犹豫,“我虽然来自农村,可这些年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再说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根本没考虑过会去农村扶贫。”

虽然不情愿,但刘刚还是来到树山村,他自己都没想到,在农村扶贫的第一线,他一待就是8年。

树山村是房企碧桂园集团最早的精准扶贫项目。2010年,碧桂园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号召,捐赠2亿元参与广东扶贫济困,在省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碧桂园先后考察了8个省级贫困村,最终选定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作为帮扶示范点,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扶贫理念,发展苗木种植绿色产业。

作为水库移民的村庄,树山村共包括13个自然村、380多户共140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