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与中国科幻四十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更早的1995年,也是三百年一遇的大型彗星将与木星相撞的那晚,谭楷记得那天很冷,他们还租了军大衣御寒。

发自:成都、北京

责任编辑:邢人俨

 

 

更早的1994年,也是三百年一遇的大型彗星将与木星相撞的那晚,谭楷记得那天很冷,他们还租了军大衣御寒。许多人为了用小小的天文望远镜看一眼星空,在峨眉山金顶排起了长队,这让谭楷很感动:“只要一个民族还有好奇心,还能仰望星空,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就还能搞科幻。”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6日《南方周末》)

2019年,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影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该小说首发于2000年第6期的《科幻世界》。 (资料图/图)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1979年,人类第一次读到了来自宇宙中另一个世界的信息。中国天体物理学家叶文洁不顾警告,向外星文明发射了回信。人类与外星文明首次对话。

现实中的1979年,几个中国人在四川成都创立了《科学文艺》杂志(注:更名于1991年的《科幻世界》的前身),开始了探索科学、未来与未知的旅程。

四十年间,《科幻世界》留下过许多惊人的预言——

《科幻世界》的明星作家韩松,在2000年出版的小说中描写了美国世贸中心未来遭炸弹袭击和飞机撞击的情景。一年后的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遭遇恐怖袭击。在这部小说中,韩松还写到未来西方金融体系的崩溃,以及中国启动应急体系幸免于危机,类似的情节在2008年真实发生,持续至今。

1999年第7期《科幻世界》刊登了关于记忆移植的文章《长生不老的梦想》和小说《心歌魅影》。杂志上市一周后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赫然印着“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届高考考生郭帆和龚格尔是《科幻世界》忠实读者,他们因此受益。2019年,郭帆导演、龚格尔参与编剧的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影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这篇小说也诞生于2000年第6期的《科幻世界》。

科幻作家王晋康从1993年开始在《科幻世界》持续发表有关基因编辑的小说。2018年11月,基因编辑婴儿在深圳诞生。消息传来时,王晋康刚刚在深圳过完70岁生日,陪在他身边的是《科幻世界》的编辑们和作家们。

作为中国唯一一份延续至今并从未停刊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从1990年代中期起就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

《科幻世界》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科幻的四十年。

1979年5月《科学文艺》创刊号封面。 (受访者供图/图)

“我们要是停刊了, 中国科幻就没人搞了”

《科幻世界》最初并不主打科幻小说,1979年创刊时取名《科学文艺》,办刊宗旨是“以文艺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沿袭连苏联都弃之不用的1930年代科普作家伊林的口号。《科学文艺》创刊号上的12篇文章中,只有两篇是真正的科学幻想小说。

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科幻小说并不等同于“普及科学知识的小说”。1981年,对科幻小说的质疑渐渐出现。许多科幻小说的情节是当时科学无法证实的,作家因此遭到批评。比如叶永烈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写过,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发现被岩石包裹的尚未钙化的恐龙蛋,并成功孵化出恐龙。这一情节被当时的批判者认为是“伪科学”。

直到1993年,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在全球热映;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从河南发现的恐龙蛋中破解了部分遗传密码,人们才意识到叶永烈的想象力有多超前。然而在1980年代初,科幻作家当时的反驳苍白无力。1982年8月,童恩正等十二位科幻作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反驳对科幻小说的错误批评。迎接他们的,却是对科幻小说的批判升级。

“搞的风声鹤唳,一片挨打。”《科幻世界》前总编、如今已76岁的谭楷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全国科幻类报刊随即纷纷停刊,到了1986年,《科学文艺》成为中国科幻的唯一火种。

1980年科幻在中国刚刚兴起时,日本科幻作家兼评论家岩上治就创办了日本中国科幻研究会,专门研究中国科幻小说。1986年,岩上治探访《科幻世界》编辑部,他对主编杨潇说:“现在中国科幻刊物都倒了,我们只有研究你们一家了。”

“我们要是停刊了,中国的科幻也就没人搞了。所以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谭楷回忆当年的孤独与艰难时说,“当时国内要是还有第二家,我们也就不搞了。”

1987年6月,谭楷在《人民日报》发表《“灰姑娘”为何隐退》。文章以“灰姑娘”比喻中国科幻小说,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呼唤科幻从“某种模式”中解脱出来,卸掉科幻普及具体科学知识的担子。科学家杨振宁看到科幻科普读物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声援道:“没有哪个科学家是通过看科幻小说来学习科学知识的,但科幻小说可以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

1987年10月、12月,《人民日报》又两次刊文讨论“灰姑娘”为何隐退。1988年2月,在作家马识途的支持下,中国作协四川分会科幻文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