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 & 陈道明:订约《围城》

如果说小说《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式自我发噱、挠痒和批判的经典,电视剧《围城》(1990)则使这部经典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和着落:陈道明35岁扮演的方鸿渐,活化了这个让人怒其不争又抱有好感的角色。

钱锺书

(1910—1998) 学者、作家

论体,他外文第一、治学第二、文学第三。论用,竟可以说其文学第一、治学第二、外文第三。盖因《围城》,洞悉了人性之“默存”。这部写成于1947年的小说在1980年代的话语洪流、1990年代的消费洪流中始终是一面嘲弄的镜子,让知识分子照见自己的丑陋与良知。

《围城》有千种读法,能读出诸般滋味。

这便是经典的魅力,它一定要具有多义性,能够让读者去拆解,按自己的方式组装,即便不能完全还原回去,但对受众的智力开发、艺术力的开发,已是绝佳的滋养。

个人性格,大抵帮到了作者。“慎独”或曰“清流”,使得钱锺书交友谨慎,做一“自了汉”。因此他不开罪别人,他人也难入其法眼。这使他逃过人生中的多场劫难,也令他看人阅事多能体察细诈之处。故此,有适合作一小说家的特质,即洞幽烛火。

然而在作者看来,写小说毕竟不是自己的正经志业,自娱以娱家人而已。有“牢骚”之惑,而又难以对人抒发,于是便寄之于纸笔畅想,相当于在书房中吸食精神大麻,以缓解神经疼。

上世纪90年代,有人作一《钱锺书传》,恰逢碰上“知识无用论”的讨论,“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商品大潮涌动,人心思变,渴望更多颜色。钱锺书则被学子们目为学术界最大的牛人,学术著作《管锥编》《宋诗选注》纷纷畅销。

如果说小说《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式自我发噱、挠痒和批判的经典,电视剧《围城》(1990)则使这部经典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和着落:陈道明35岁扮演的方鸿渐,活化了这个让人怒其不争又抱有好感的角色。

这部电视剧造就万人空巷的情状,也在知识圈层中收获广泛好评。在此之前,陈道明在电视剧《末代皇帝》(1984)的成功出演初为人知,而到了1990年代开场,他迅速通过方鸿渐这个人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陈道明

(1955—) 演员

扮演电视剧《围城》中的方鸿渐,几乎是一种“高潮前置”式的巅峰体验。它很可能将一个演员绑架到下不来的位置。陈道明用智慧的方式处理了这个局。尽管他表现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深刻明了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是“拒绝能力”使陈道明成为一位艺术家和智者。

学者钱锺书和艺术家陈道明在这样的交集中,各自展开了亲近大众、影响社会的“人生巅峰”。乃至于有外国记者说,来中国存了两个愿望,一个是看万里长城,一个是见钱锺书。而钱常以“蛋好吃不用看下蛋母鸡”为遁词婉谢。的确,钱锺书满腹经纶、学通中西,博闻强记的百科全书式魅力征服了各界人士。早年常语出伤人、眼高于顶。后默默收敛,以避灾劫。但心性照旧,出语敏捷、用典,时而挖苦捉弄、辛辣讽刺,揭人一张皮。放到今日,毒舌一枚。写成小说虚构,自有捕风捉影的味道;若是以此为做人的标准,多多少少,虽则天真之语,亦有容人之失。

其妇杨绛先生与其相跻互补,宽厚仁慈,不仅可以帮钱锺书跟隔壁家的猫打抱不平,也可以照顾不谙世事的一介书生。更集大成的是,杨绛将钱锺书坚持到晚年的读书笔记全部整理出来,其中外文笔记三万四千多页,中文笔记也不相上下,日札则有二千多页,出版时命名为《钱锺书手稿集》,历经15年,共计72册,2015年出齐。这也是杨绛晚年最重要而寂寞的一件工作。

钱锺书与夫人杨绛

应该说,“钱学”到《钱锺书手稿集》的出版,才算刚刚开始。而他因《围城》始为人知、因学问终身怀志、因言行充满传奇而为当代留下一个巨大的难堪:再没有一个如此生而为学问家的人,能够充当“国家的颜面”了。

而陈道明在演艺界则以“低调”出名。这或许是受钱锺书“大隐隐于市”的熏陶。陈道明(1955)比钱锺书(1910)要小45岁,然而二人终于还是走出了交集。钱锺书称陈道明“演活了一个方鸿渐”,陈道明也从《围城》那里学会了什么是知识分子式的“修养”“文气”和“气度”。

整体而言,陈道明多数时间过的是一种文人生活,写字、弹琴,伺花弄草,冯小刚戏称为“奇技淫巧以悦妇孺”。当然,这样的说法仅仅是朋友间的打趣。在演艺圈的混水中,陈道明几乎是凭一己之力趟出了一条“清流”。这也使得不了解他的人说他“爱装”“高傲”。

他接戏少、挑活儿是公认的。有好几年里,他几乎不再接戏。由于将自己的角色融入过对经典人物的塑造,对这样的高峰体验而言,演员要走出如此“定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方鸿渐”这样一个人物造型,带给陈道明的很可能是终身的浸润和往复:不愿意同外界妥协,于是屡屡退回书斋;不得不逢场作戏,又返身鼓足勇气周旋应战。

这或许与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有关,自幼所受,皆是士子式的启蒙。1971年考入天津人艺,成为一名演员:跑了七年龙套。1978年恢复高考,他成功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此后,《末代皇帝》与《围城》的加持,使陈道明迅速奠定了实力派演员的地位。尤其是对方鸿渐角色的把握,他将其玩世不恭、酸腐善良的性格演绎得活灵活现,因此收获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相当于今日之影帝。

电视剧《围城》(1990)海报

方鸿渐可以说是他与钱锺书先生的一个“订约”。无论他出演什么样的角色,也许是称霸一时的皇帝,也许是受屈偷生的改造者,背后,都站着一个文人气十足的方鸿渐。

知道了什么是“好”,即便自己达不到,也懂得了如何拒绝“不好”。正是这样的精神订约,使得陈道明拥有了一种拒绝能力:他推掉所有他认为没有表演深度的剧本,而不管他人如何评说。他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去“透支”和“收割”,而是以沉潜之力,体会生活的况味和不可复制与挽回的时时刻刻。

近两年,陈道明在网络上俘获了更多年轻粉丝,有一段视频是他在某个交际场合为年轻女演员仗义执言;而另一个让他站在聚光灯下的,是临危受命当选新一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在新时代的网络话语空间中,流传着的钱锺书的名人名言和陈道明的嘉言录一样多,也一样的“起范”。但是,那些介乎心灵鸡汤和人生导师式的肤浅哲学真的有利于理解二人的作品吗?或许是简单的“叶公好龙”及“人云亦云”式的关注?要走进二人的内心世界,最好的方式是去连通他们的作品,从中体会他们对“人生”这杯酒的品尝方式。

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要在文学界和演艺界进行表彰的话,《围城》是一部绕不过去的“城”;而《围城》的作者与表演者,对于80年代至今的文化生态和演艺生态,有着重要的吸附式的根系意象。钱锺书和陈道明,二人身上所共有的隐士气质和洁身自好的能力,或许是我们时代最稀缺与值得珍视的一种资源。

此时,你也能看到,文脉不绝,它确乎具有一豆燃灯式的火焰。

(作者系诗人、作家、文化研究者)

(来源:《289艺术风尚》)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