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长宁:被撕裂的地质构造带

截至6月18日20时,四川宜宾长宁6.0级地震已造成13人遇难。从历史资料看,这是1900年以来,当地发生的级别最高的一次地震灾害。本次地震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后续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去防控地震灾害?

截至6月18日20时,四川宜宾长宁6.0级地震已造成13人遇难。从历史资料看,这是1900年以来,当地发生的级别最高的一次地震灾害。本次地震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后续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去防控地震灾害?

6月18日上午,四川省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本次宜宾地震的情况进行说明。

四川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杜方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四川省地震局认为长宁地区的断裂带区域由于规模较小,发震能力小。

此外,关于本次地震活动是否与人工开采作业有关,杜方表示,从已知的地质数据看,本次地震为天然地震,与当地的应力有关,而非人工干预。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杜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而言,“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是形象总结。

多条断裂带交错:支离破碎的地质结构

1900年以来,本次长宁地震震中50千米范围内未发生6级以上地震,震中100千米范围内发生过2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云南大关北7.1级地震为距本次地震震中最近的6级以上地震,空间距离约80千米。

因此发生在6月17日的长宁6级地震,为100余年来该地区发生的最大级别地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本次地震?

对此,四川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用了“支离破碎”来形容当地的地质条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亦通过查询获悉,发表于2015年的四川省地震局一篇名为《四川长宁地区宽频带数字近震记录特征》的论文,对长宁地区的地质构造有详细的描述。

该论文表示,长宁地区系扬子准地台,是中等强度地震发生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的地质构造为长宁背斜,为多断裂构造的背斜,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20公里,背斜(Anticline)指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者,与向斜相对。

而在6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四川省地震局获悉的一张长宁地区的地质构造图显示,在此次发生6.0级地震的震中附近,不仅处于长宁背斜的西部末端,也位于双河背斜的附近,而在6.0级地震发生后,继续发生的5.3级余震附近,还有另一条“于滩背斜”,而在这些绵延几十至一百公里的背斜附近,还存在着多条长度在几十公里之间的次级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杜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正是基于长宁地区存在着大量支离破碎的小型断层带,因此本地区地质结构并不稳定,受板块挤压而造成的应力堆积,造成了该地区长期发生中等规模的地震。

但杜方指出,造成2008年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其长度达500公里,且平行有三组断裂构成,因此具备了8级地震的触发因素,而长宁地区尽管断裂带多,但由于规模较小,因此发震能力小。

“长宁地区的断裂带零碎、小而且纵横交错,因此未来可能还会出现4-5级的地震活动,但短期发生更大级别的余震可能性小”,杜方表示。

就外界对于页岩气开采等人工开采作业是否为本次地震诱因猜测,杜方认为,从已知的地质数据如震源深度,震源点地质构成等方面看,本次地震为天然地震,与当地的地层应力有关,而非人工干预。

就本次地震的后续影响而言,杜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检测数据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宁6.0级地震后,余震发生的级别和频率都在减弱,表明了本地区地质的活跃度开始趋缓。

而来自四川省地震局网站的统计信息进一步作证了上述判断。截至6月18日1时05分,共记录3.0级及以上余震7次,其中5.0-5.9级地震1次,4.0-4.9级地震2次,3.0-3.9级地震4次。而截至6月18日9时00分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17次,即在接近8小时内3.0级及以上的地震增加了10次。而9小时后,四川省地震局再次更新了数据,截至18日18时00分,3.0级及以上的地震的次数仅增加了2次,共计19次。

地震防控关键: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杜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而言,“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是形象总结。而所谓“把地下搞清楚”,就是探明地下活动断层的分布,在建设规划时避开活动断层等危险地段。

活动断层是指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且现今仍在活动或近代地质时期曾有过活动的断层。其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内。

由于地震活动断层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对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汶川地震后,对于城市活动断层的研究开始被重视。如2010年出版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上,刊登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在青川县城区活动断层探测中的应用》一文,通过综合探测,作者得出了“青川县城有三条隐伏断裂通过,最北的一支为平武-青川断裂的主干断层”的结论。

杜斌表示,通过对广元市青川县城的活动断层勘测,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对于城市新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你去青川,可以发现其城区内有一块很平的地,但没有修建筑物,而是建设为公园,就是因为其地下有活动断层。”

进一步讲,作为全国的地震灾害多发区,以及断裂带集中区,四川省已经在2018年启动了覆盖全域的活动断层普查工作。项目估算总投资2.1亿元,实施期为5年,从2018年至2022年。

事实上,不仅是四川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多个城市都在开展类似的探测活动,如银川、乌鲁木齐、海口等城市以地方立法等形式,划定了城市建设中的“活动断层避让带”;太原市政府根据探测成果对城市规划进行了调整。

而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的第(九)条,亦明确表示“加强地震风险普查及防控,强化城市活动断层探测”。

地震预警竞赛:民间队和国家队都已起跑

本次长宁地震,让民间地震预警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再次上了“热搜”。

在6月17日晚,在宜宾长宁6.0级地震波达到成都市区的60余秒前,成都市内101个安装有该研究所地震预警装置的小区,便以扩音喇叭的方式,对外发布预警信息。

这并非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首次发布这类信息,截至目前其已经对52次破坏性地震进行了预警。

而相对于民间机构,“国家队”还刚刚出现在“地震预警”的赛道上。

6月18日12点22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在四川省地震局采访,突然地震预警仪器上的警报灯开始闪烁,屏幕上提示在宜宾市珙县发生了3.4级地震,地震波将在20秒后到达成都市,预计烈度为1度。

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苏金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正是四川省地震局布设在当地的地震预警台站发挥了作用。

不过,这场始于2013年的地震预警竞赛,目前民间队尚处领先——目前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中国大陆地震预警网”,其覆盖面积达到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的90%,普通民众、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业,均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视、短信等多种方式,接收到预警信息。

而与之相比,目前由中国地震局所主导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目前尚在布点阶段,尚未实现“公众级”的应用。

不过,从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在全国投资是18.9亿,其中,对四川的投资占比为1/10, 大约有1.6亿,而去年九寨沟7.0级地震灾后,又从重建资金中专门批复了6605万用于在重点地区开展地震预报,即总共投资2.3亿元。苏金蓉称,预计今年年底,四川省地震局将在全川范围内将初步实现秒级预警、1-2分钟提供地震速报、2-5分钟提供烈度速报图等功能。

苏金蓉认为,成都高新减灾所使用的简易烈度速报装置,目前确实在布点范围上领先,“但我们的预警台网,功能性更先进,其承担了更多更复杂的地震研究工作”。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即使有再先进的地震预警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力度,仍是各方需要去努力的重点。

“我希望未来地震预警不要再成为新闻,而是大家习以为常,在获悉预警消息后,第一时间合理地避险”,王暾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编辑:解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