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 | 罗宋面包

似乎一谈“左联”就扯上海虹口。但事实正如此,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就坐落在虹口区多伦路,太多的左翼作家当年也居住虹口。

责任编辑:朱又可

伊娜则用她的罗宋汤征服了邻里。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似乎一谈“左联”就扯上海虹口。但事实正如此,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就坐落在虹口区多伦路,太多的左翼作家当年也居住虹口。

殊不知“虹口”其实是个讹写,本来有条河道叫“沙洪”,在今虹口大名路附近注入黄浦江,叫“沙洪口”,简称“洪口”,时间一长,也许出于美的追求,居然被讹成了“虹口”。

自从我的养父母从卢湾区的局门路搬来虹口区旅顺路、马厂路附近后,虹口也就成了我少年时最常逗留之处,它曾经被讹称为日租界,其实是没有的事,它属于公共租界,以前只是日本人的居住特别密集而已。

岂只是日本人多,俄国人也不少,白俄难民旧称“罗宋瘪三”。

为什么叫“罗宋瘪三”呢,说来稍稍话长。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大批贵族、军官及其家属流亡到中国,他们被称为白俄或罗宋。当时的上海就聚集了大量的罗宋人,最高峰时达五万多人,大都散住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区和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两侧。他们中两极分化很严重,因为都是仓皇出逃的,到上海后大部分沦落为难民,除了娱乐业外,更多的白俄从事鞋匠、售货员、理发师、餐馆侍者、看门拉门的、厨工等等,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