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不要轻易给洋地名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乱改地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会有割裂历史记忆的危险,因为后人不知道你到底指的是哪里。

责任编辑:邢人俨

葛剑雄认为,地名不只有空间的意义,还有历史的意义。淮海路一名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淮海战役。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乱改地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会有割裂历史记忆的危险,因为后人不知道你到底指的是哪里。

近日,海南、河北、广东等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列出不规范地名清单,多个建筑物、居民小区等被认定取名不规范,理由包括“怪异难懂”“刻意夸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其中,海南省民政厅发布的清单显示,84个地名被查出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维多利亚花园、维也纳国际酒店等因崇洋媚外被列入清单。156人文行馆、毕弗利别墅等因“怪异难懂”也被列入清单;珊瑚宫殿、帝王花园小区则被指“带有封建色彩”。

这波从海南蔓延至全国的改地名风潮中,一些做法引起网友热议。部分网友质疑此举“矫枉过正”、一刀切、“乱扣帽子”。支持者则认为“贪大求洋”的地名背后是文化不自信、崇洋媚外的表现,改掉此类地名的意义在于提升文化自信。

“一个挺好的想法,如果不能按照令人信服的逻辑推进,那么就容易引发物议沸腾。”2019年6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刊发评论认为,在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的情况下,大张旗鼓改名字,很可能会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正事不干、搞表面工程的印象。改名过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改名的标准是不是合理?这些问题,有待明确。

事实上,对于地名的规范早有先例和相关条例出台。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对地名进行初步规范。2016年,民政部曾专门出台措施,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其中就包括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2018年12月,六部委印发《民政部等六部(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根据要求,各地在2019年3月前需完成摸底排查并确定拟清理整治的不规范地名清单。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2019年6月20日发表评论:地名承载一地的历史、记忆与感情,无论命名或改名,都需审慎稳妥。改名是为历史纠偏,但也要考虑社会成本,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可改可不改的不应更改。让城市地名,留得下传统,守得住文脉,听得到百姓心声。

2019年6月21日,针对此次“地名整改”行动中出现的争议,民政部回应表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和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