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译者”陆大鹏 一位青年翻译家的自我修养与批判

“在英国和美国,写作工业已经高度商业化,是一整套运作非常成熟的工业体系。包括作家的个人形象,外表、谈吐都是体系的一部分,特别是经常上电视的人,他们摆的pose、怎么坐、如何穿着打扮,都是事先经过精心设计”

发自:南京

责任编辑:周建平

“在英国和美国,写作工业已经高度商业化,是一整套运作非常成熟的工业体系。包括作家的个人形象,外表、谈吐都是体系的一部分,特别是经常上电视的人,他们摆的pose、怎么坐、如何穿着打扮,都是事先经过精心设计”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19期)

图/受访者提供

知名青年翻译家,出版从业者,主要从事大众历史畅销书的翻译和介绍,代表译作“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金雀花王朝》《阿拉伯的劳伦斯》《伯罗奔尼撒战争》《伊莎贝拉:武士女王》《恺撒:巨人的一生》《奥古斯都》《罗曼诺夫皇朝》《空王冠》等。

在一个弥漫着花粉、飞絮的初夏时节,我再次见到了陆大鹏。

他正忍受着过敏症的折磨,看上去有些疲惫。这位素以勤奋、高产著称的青年译者如今正和尿片、奶瓶搏斗着,每天的工作时长“被迫”缩减了近一半,“一到周末几乎没有时间来做翻译。”他微微皱起了眉心,努力适应着“新奶爸”的身份和生活节奏。

和老前辈们动辄谈“情怀”不同,这位生于1988年的青年译者性格直率,说话直接——“不装”,是最为妥当的形容词。当记者意外于他的年轻,说他“有超越年龄的稳重”,他立即自嘲说“因为比较胖,胖就看着比较稳重”。

近五年来,因为高质、高产地翻译、介绍一批来自英美的大众学术畅销书,陆大鹏在网上具有极高人气,拥有了一批忠诚的读者,并活跃于各种公共话语空间。2018年,他被一家主流杂志评为“年度知道分子”。

眼下,这位翻译界的“超高人气选手”却正处于自我怀疑、重估价值的微妙阶段——过往的意义感正在消解,价值变得可疑。

他坦承从事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因为自己“一不会炒股,二不会做生意”——“如果已经财务自由了,不会去做翻译这么辛苦的事。”

对于自己翻译的那些畅销全球的历史作品,他也质疑它们价值的长久性——“等再过十年,又出现新的作者写作出同题材的新书,还会有人再去读今天这些书么?我很怀疑。”

那么,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把优秀的西方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得到认可和欣赏,难道不会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么?

他承认是有过:“但是,这种满足感正处于边际效应递减状态。”

这位曾经的英美文学专业学生一度对“经世致用”孜孜以求。如今,他开始重新转向那些一度被他轻视又敬畏的纯文学创作和翻译。

“一本书只有具有审美意义上的价值,才能流传下去。学术书是有时效性的,学术观点也会不断地被刷新的。所以,我是希望将来能多读、多翻译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那才是更有意义的工作。”

陆大鹏 知名青年翻译家,出版从业者,主要从事大众历史畅销书的翻译和介绍,代表译作“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金雀花王朝》《阿拉伯的劳伦斯》《伯罗奔尼撒战争》《伊莎贝拉:武士女王》《恺撒:巨人的一生》《奥古斯都》《罗曼诺夫皇朝》《空王冠》等。

“金牌译者”的炼成

身为“85后”,陆大鹏说自己喜欢一切long ago(从前)和far away(远方)的东西。

他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会计。从小,父母就有意识地鼓励、支持他买书和读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陆大鹏孩提时就“乱读瞎读”了许多书。

在这份“80后”们熟悉的童年书单上,有《上下五千年》《世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