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摆渡12年,明园慈善基金为山区孩子打开“折叠世界”

发自:南方周末

“你怎么知道我昨晚哭了?”六岁的云佳欢不解地追问着记者。身旁的董佩芳老师偷偷笑着。7月16日晚上,董佩芳通过微信视频,让云佳欢和她的妈妈聊天。这是父母离异后云佳欢第一次见到妈妈,她不说话。事后云佳欢哭了,她辩称是想奶奶了,要董老师保密。

“前段时间,云佳欢的妈妈听说女儿参加这次夏令营,马上花了400多元给女儿买了一身苗族服饰。她感谢我告诉女儿被选上的消息。她说如果错过了关心,会一辈子后悔。”董佩芳说她没想到一根竖笛,也让这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感受到些许温暖。

这是云佳欢第一出远门。她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九同明园学校学前班学生,这次赶至深圳,是参加“2019年明园学校竖笛艺术交流夏令营”。26个来自全国六个省/自治区的八个乡村学校的学生,能以竖笛的名义在深圳欢聚,得益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明园慈善基金的捐助。

7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2019年明园学校竖笛艺术交流夏令营”汇演上,来自全国六个省/自治区的八个乡村学校的师生盛装出演。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明园慈善基金是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及其家人2007年捐资发起的。历经12年的发展,明园慈善基金已经捐赠5000万元,在两广、吉林、湖南、西藏、甘肃等地援建了12所明园学校,并持续开展了支教行动,为近3000名乡村学校的学生带去音乐、体育、美术等素质教育课程。“从2014年开始,开始支持学校开办竖笛特色课,用小小竖笛为孩子们打开音乐和梦想之门。”7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竖笛艺术交流汇演上,明园慈善基金理事长陈园女士如是说,“教育扶贫是明园慈善基金应尽的责任,我们致力于为偏远农村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给爷爷奶奶吹,逗老人开心

云佳欢和其他两位同学,身穿繁复耀眼的民族服饰,在一众汇演的学生中,特别夺目。她开心地在舞台吹着竖笛。她很早就请董老师一定要给她拍一张漂亮的照片,“让妈妈看。”

广西九同明园学校的三位学生(图左云佳欢、图中杨开文、图右马凯莉)是这次汇演中年龄最小的表演者。

云佳欢是这次参演的年龄最小的孩子之一。董佩芳率领的这支“娃娃兵团”引来许多惊奇的目光。“两个六岁,一个七岁。”董佩芳执教的明园学校,只有小学一、二年级和一个学前班,“我负责学前班,另外一个老师负责一、二年级。这次我本来想选一、二年级的学生,但余老师一个个选拔,还是挑出了两个学前班的。”

董佩芳刚被村干部邀请去当学前班老师时,九同小学破旧不堪,不通电,下雨天,一关窗,屋内灰暗,稍不小心,衣服就被漏水淋湿。“我就拿我孩子的衣服给他们换,但还是不够啊。”

明园慈善基金的到来,一举解决了董佩芳的担忧。昔日破旧的吊脚楼被拆了,“我们全住进了新建的平房,上学再也不担心雨天了。”2016年,明园慈善基金的志愿者第一次带着竖笛来到九同明园学校,董佩芳感觉学校有希望了,“连这么洋气的乐器都送给我们,过去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董佩芳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竖笛教师的职责。为了学会竖笛的吹奏,她四处打听学习竖笛的地方,一边学一边教。

云佳欢第一次拿上竖笛,特别开心。她一直问董佩芳,放学后可以带回家吗?当得到确定回答后,她开心极了。“她喜欢学,比别的同学就学得快。一放学回家,她就给爷爷奶奶吹,逗老人开心。”

云佳欢这次参加夏令营,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就在小哥哥小姐姐之间穿梭,看他们聊天玩手机。“你想玩不?”13岁的吴宇问她,“想!”说完,云佳欢一屁股坐在吴宇身旁,吴宇耐心地指导着。

吴宇是甘肃灵台县邵寨明园中心小学的学生。吴宇学竖笛前,跟一位邻居姐姐学会吹葫芦丝。明园慈善基金刚给学校送来第一批竖笛时,她就积极报名学习了。“妈妈比我还热心了,我做完作业,她就监督我练习竖笛,一次不够半小时不准结束。”吴宇说妈妈觉得一个人练还不够,“就让我找同学一起练,互相比赛,家长当裁判。”

让孩子拥有了自信和希望

王青川就是那个经常被吴宇拉去“斗笛”的同学。“他没有我吹得好!”吴宇毫不谦让。2017年吴宇入选了当年的“明园学校竖笛艺术交流夏令营”,而同学王青川落选了,“还哭鼻子。”吴宇笑着“揭短”,“但他后来努力,经常找我挑战,去年就被学校选上了。”

王青川的父亲懂书法,会画画,在当地是不可多得的文艺人才,他支持儿子学竖笛。每次吴宇和王青川在家比拼吹竖笛,他都认真第做裁判。2018年,王青川终于被选上,他太激动了。在上海举办的“2018年明园学校竖笛艺术交流夏令营”汇演上,王青川临时要求讲话,“我就是感谢明园慈善基金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接触到艺术,又能认识很多朋友。”

王青川很开心今年的夏令营会碰见广西的杨开文。杨开文是去年夏令营的明星,“他最小,大家都喜欢逗他玩,他认真吹笛的样子特别可爱。”今年听自己又能参加夏令营,杨开文懂事地告诉董佩芳,他会帮老师照顾两个小妹妹。排练完节目,佳欢忘记带走身边的竖笛,他会提醒。“他的父母不识字,杨开文就要我多发图片给他的妈妈。”董佩芳说杨开文这次跟她在村口坐车,忙着照顾两个小妹妹摆放行李,和为自己送行的妈妈也多没说几句话。“他的吹奏水平和胆量,综合下来,还是学校最优秀的代表。”董佩芳这样评估。果然,杨开文这次又被专业音乐老师选中了。

这次汇演中,广西八好明园学校的学生吹奏的曲子是《山歌好比春江水》。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余莹珠就是董佩芳所说的专业老师。“竖笛是一种吹奏相对简单的乐器,易上手,能让小学生容易获得艺术的成就感。”今年5月,余莹珠受邀给明园学校远程教授竖笛。这也是自2014年明园学校的竖笛项目发起至今,第一次设置双师课堂。“每次我和一个明园学校视频连线,教授课程,觉得哪个吹的有问题,就纠正哪个。”

湖南张家界西莲明园学校的学生在练习吹奏《浏阳河》。

余莹珠实在没想到,这些没有专业音乐老师教授的孩子,一个个都那么用心,学得像模像样。“这次参演的学生,我一个个挑选的,拼的是学生的实力。”余莹珠希望孩子们紧握的竖笛,就像一个摆渡的船,“倡导吹竖笛,并不是想让孩子将来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关键是来自外界的竖笛,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了竖笛演奏艺术,等于让孩子拥有了自信和希望,这恐怕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吧。”

把希望和机会释放出来

晚上9点30分入睡前,12岁的胡春雨定好次日凌晨2点的闹钟。那时他必须起床,赶早班飞机。胡春雨太兴奋了,晚上12点就醒来,再也睡不着。

在音乐老师徐殿元的指导下,吉林靠山明园学校的学生竖笛演奏实力三年来一直领先。

胡春雨是吉林省交河市松江镇靠山明园学校的竖笛学员,7月15日,他和其他四名校友代表学校参加“2019年明园学校竖笛艺术交流夏令营”。胡春雨知道自己的爷爷是音乐老师徐殿元的小学同学,爸爸也被徐老师教过,“但我没走后门,徐老师对我们要求都很严格。”临近竖笛选拔了,胡春雨天天带着竖笛,一有空就吹,吹不懂就请教徐老师。为了保证选拔公平,“我请学校所有的老师都来欣赏学生的竖笛表演,大家集体投票,选出参演代表。”徐殿元是夏令营所有带队老师心中的大神,每次他带来的学生的竖笛水平整体强过别的学校。

徐殿元其实也是自学音乐的。因为喜欢,曾在初中拜一位专业的音乐老师学习小提琴。工作不久,一次他在去吉林市帮学校修手风琴时,看见音乐商店减价卖小提琴,看见音乐商店减价卖小提琴,一咬牙花了70多元买下了人生第一把小提琴,当时他的工资只有30多元。徐殿元在教语文的闲暇,他鼓捣出的悠扬的小提琴声,呜咽的二胡声,清亮的笛子声,不时飘荡在校园上空。三年后,就被学校任命为音乐老师。

徐殿元深知音乐之好。“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修养。”譬如吹竖笛时,双臂自然打开,笛管与脖颈保持50度左右的夹角。“这样做,不仅便于运气,也可以让姿态优美。”明园慈善基金竖笛特色教育的开展,再度焕发徐殿元的艺术青春,“过两年,我就退休了。没想到越到退休年龄,还能越来越忙,不过我乐意这样。”在他看来,明园慈善基金提供的竖笛项目,是给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子,“它就意味着机会——孩子有条件看见外面的世界,外面的阳光和花香,也有渠道影响孩子。”

事实上,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很多时候没有机会被浪漫地唤醒;如果有机会被唤醒并得到相应的正向反馈,则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形成强大的向上生长力。“小小的竖笛,对孩子们而言,孕育的是机会和能量。”在明园学校孩子们动听的竖笛艺术交流汇演上,一位观众感慨地说。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对有些人而言是折叠的——机会和资源对于弱势群体总是稀缺的,跨越阶层之间的鸿沟从来不容易。而明园慈善基金的努力,某些程度是在打开这种折叠,一根貌似简单的竖笛,成为乡村孩子撬动“折叠世界”的杠杆,孩子在这头,希望在那头。

正因如此,12年来,明园慈善基金一直坚持努力帮助山区孩子们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我们也看到孩子们学习竖笛之后发生的变化,他们越发自信,学习也更加努力了。”陈园理事长在汇演致辞中希望,“我们能给予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启迪,更是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希望这份爱一直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是一份深沉的厚爱。台下的孩子们默默地听着。吴宇这次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和王青川约定,读了初一后,每周都去找这次同来的王展飞一起吹竖笛。王青川没有迟疑地答应了。憨厚的王展飞希望这个兴趣小组能坚持下去,“我们也可以辅导其他想学的朋友,不受学校的限制。”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