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历史”的《反美阴谋》为何获全美最佳历史小说奖?

再也不能去斯德哥尔摩了

责任编辑:朱又可

菲利普·罗斯(1933-2018) (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8日《南方周末》)

再也不能去斯德哥尔摩了

2018年5月23日,美国各大报皆以显著篇幅刊发一则讣告: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因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去世,享年85岁。

美国读者都顿感遗憾:罗斯再也不能去斯德哥尔摩了。多年来,他一直被认为是美国作家中最有声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每年提名单上总有他的名字。但瑞典学院的评委们还是漠视了他,就像从前漠视了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一样。不过,他这一辈子没有少拿美国的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评论奖、普利策奖、笔会/福克纳奖,他都拿过,有的还拿了不止一次。2011年,更由奥巴马总统授予他国家人文奖章。

2008年4月,当时我尚未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业余正在翻译罗斯的《反美阴谋》,有一天见哥大密勒剧场旁百老汇大街人行道上一列长蛇阵。其时剧场内座无虚席,排队者已无法入内,后来这列长蛇阵被引向临时布置了闭路电视大屏幕的法学院礼堂,让大家都能参加这次为菲利普·罗斯75岁诞辰举行的庆贺活动。

在贺会上,哥大文学教授们盛赞罗斯旺盛的创作活力、丰硕的写作成果,称颂他的文学之声将如海明威、福克纳一样永不消逝。报道这一贺典的哥大校报称誉他为“文学之狮”。

罗斯在康涅狄格和纽约都有家,很方便出席这次盛大生日聚会。这位犹太作家天庭饱满,浓眉隆鼻,神采奕奕,发表了讲话。他说,他想起10岁那年写下第一篇小说,12岁那年在公立小学毕业典礼上与同学演出他们合写的小戏《让自由主宰一切》,有个同学演“宽容”,罗斯演“偏见”,戏末,“宽容”胜利了,“偏见”逃跑了。他不禁感慨说:“时间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飞奔,正是那个12岁的男孩产生了我今天这个人,那是一个开端,一条引至今天的小路的开端,让我再这样开始今后的25年吧。”

可毕竟时不饶人,不满25年,到了2012年,年近八十,他宣布封笔。他说:“我一生的工作时间都在读小说,教小说,研究小说,写小说。” 他也的确写得够多了,一辈子辛辛苦苦写了27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集,还有自传《事实》(The Facts)(1988)、关于其父亲的回忆录《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Patrimony: A True Story) (1991),真可以停笔了。

美国的“菲利普·罗斯时代”

1960年,他因中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获得全国图书奖而声名鹊起。此后25年便是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1980年代,他写了“朱克曼四部曲”:《鬼作家》(The Ghost)、《解放了的朱克曼》(Zuckerman Unbound)、《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和《布拉格狂欢》(T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