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发自:南方周末

主持人

孟登科    南方周末常务副总经理、南方周末研究院秘书长

对话嘉宾

刘卫华    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专职副会长

游睿山    中慈联乡村振兴委员会总干事

杨志欣    广东电网党建部副主任、团委书记

喻 丰    华润集团社会责任总监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什么联系?企业力量如何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连接,做好战略升级转型?

Q1:“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在战略的转移中意味着什么?

游睿山:如果用教育来做类比,“精准扶贫”就像统一标准,需要大家都达到60分;但“乡村振兴”则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追求卓越没有上限。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乡村振兴”要怎么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制定各自的发展目标。

“精准扶贫”很容易做评价,比如说人均2300元的收入就是温饱水平,但是“乡村振兴”就很难做这样全国统一的标准。在衔接过程当中,精准扶贫要精准到每一户,这一户能不能达到收入2300元?就业和医疗问题能不能解决?但是乡村振兴是一个宏观战略的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这是我们将来关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视角,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

Q2:“乡村振兴”是追求更高、更卓越的过程。从企业来说,如何承接“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升级,如何做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杨志欣:广东电网覆盖了19个地市,承接了140个帮扶点、22个贫困村,各地政府也对我们高度信赖。我们在过去的三年里,派出181名扶贫干部,帮扶了6000多户贫困户,1.8万贫困人口。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有1.7万多人已经脱贫,2018年基本可以做到“两不愁三保障”。我们总共投资了378亿,尤其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进行倾斜和优先。

此外,还加大了行业扶贫力度。2019年3月,我们率先出台了《广东电网助力乡村振兴的三年战略行动计划》,预计投入78亿,持续加大农网升级改造的力度。我们的目标是消灭城乡用电差异化,解决发展不平衡的差异问题。我们会在三大核心指标上面持续发力:一是供电的可靠性,二是综合电压合格率,三是户均配电容量的加强。

喻丰:华润集团的帮扶工作可以用“组合拳”来形容。我们承接了国务院国资委给我们的两个定点扶贫县的任务,一个是在江西广昌,一个是在宁夏海原。除了规定动作,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之外,我们还利用集团和员工的捐款,未来十年内在全国的老少边穷地区中建设12个“希望小镇”。

“希望小镇”以四大愿景为目标,即环境改造、产业帮扶、组织重构和精神重塑。目前为止,已经建成的“希望小镇”有8个。建设“希望小镇”的四大愿景其实与“乡村振兴”的五大总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具体来说是通过环境改造实现我们五大总要求的生态宜居,通过产业帮扶实现生活富裕,通过组织重构来实现乡村的治理影响,通过精神重塑来实现乡村的乡风文明。根据统计,经过十多年的帮扶,我们在“希望小镇”取得的成效使直接受益的农民超过了1万人,间接的辐射、带动人数超过了10万。

华润要建设的“希望小镇”模式不是要让它城镇化,而是让这个乡村更像乡村,能够恢复以前的中华传统,通过精神重塑来重塑乡村文明。以乡风文明的建设为例,我们具体通过两个手段,土办法和洋办法。

土办法是通过有条件的“希望小镇”,修祠堂、公屋,经过保护性的修缮,把已经断了三四十年的乡贤文化等传统文化建立起来,也给乡亲们举办活动提供场所。洋办法是和腾讯“为村”项目合作,设立微信公众号让村里的父老乡亲都能收到最新资讯,还能做农产品贩卖。

Q3:“乡村振兴”要求企业参与的时间更长,参与的程度更深。要怎么持续性地调动这些企业能够自愿地、可持续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刘卫华:其实企业参与的动力来自它自身,是本来就存在的。比如在慈善界,大家都知道谁最需要慈善。难道只有贫穷的人需要吗?十几年之前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富人也需要慈善。如果富人之外的圈子到处都是贫穷的人,或者都是强盗,富人出去是不安全的,那富人做慈善就很有必要了。

同理,我们为什么要做扶贫?举例来说,有个企业是做后台产品的,一方面要花巨资打广告,以吸引更多的企业使用它的产品。另一方面,派了大量的科技人员到社区里进行计算机教学,让社区里从小孩到老人,每一代都能掌握高科技。那么,消费需求就产生了,消费有了,企业的产品也就卖出去了。

Q4:“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趋势是什么?

游睿山: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内生动力,一旦扶贫干部撤了以后,要如何自己运转起来。第二就是缺人,如何培训和培养乡村的本土人才。

找到了合适的人,这些人还要用合适的组织形式去组织起来,我们看到大部分农民是一盘散沙。大家在讲企业扮演的角色,我觉得企业不可能永远做公益,最好的状态就是企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能获得合理的收益,才去做。如果大量的钱是外部的资本进入,农产品没有卖出,农民没有赚到钱,这样的可持续就很难获得发展。

杨志欣:未来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脱贫的长效机制,尤其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机制的建立,法律的光辉也要照耀到乡村。乡村振兴绝对不只是硬件上的,最重要的是依法依规治理,比如农村的村委机制上的建设。说得再大一点,有可能就是文化自信——未来我即使在乡村,没有比城里人低等,乡村的未来生活也可以很美好。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喻丰:我们在一线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当中,发现人才缺乏是目前比较棘手、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在乡村,特别是在扶贫这个领域,懂农业,特别是懂现代科技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另外,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有待提升,仍缺乏敢为善为的人。其他的问题,我觉得都可以通过各方多多沟通得以解决。

(梁钰根据嘉宾现场对话整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