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大格局的艺术家,不只考虑自我

发自:南方周末

许钦松: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

画家许钦松参加某次展览开幕式时,注意到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一直跟在他后面,却羞怯得不敢说话。许钦松主动攀谈后,小伙子才表示:“许老师,我得过你的创作奖。”他说,因为这个奖,他现在已经留校任教了。看到年轻艺术家成长起来,许钦松觉得特别高兴。

许钦松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现为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他擅长版画和山水画,以岭南山水入画的巨幅作品《南粤春晓》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国画作品《高原甘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年,母校广州美术学院的领导来到许钦松的画室,谈起学校因为资金不足,难以收藏毕业生作品。考虑到没有艺术品实物将来无法书写校史,也“对不起学生”,许钦松自掏腰包帮助学校收藏优秀毕业作品,“许钦松创作奖”由此设立。2014年,奖项评选范围从广州美术学院扩大至广东省内十所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两年后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网络作品参选。许钦松创作奖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青年艺术家进入专业领域的敲门砖。截至2019年,许钦松创作奖累计颁发奖金730万元,获奖者共计1230人。

许钦松成长于广东澄海农村。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了两年语文老师,因为画画得好,他还兼任全校小学、初中的美术老师。当时没有美术教材,他只能靠自己的理解授课。“教得怎么样,我自己心里很没数。”许钦松回忆。

“美术老师的水平决定了他对广大学生们的影响。”基于过去乡村美育的亲身经历,许钦松感叹道。2018年,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联合多家机构发起了“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依靠基金会的艺术家资源,提供美术专业指导,招募志愿者培训师对乡村美术教师进行美育培训,助力乡村美术教师成长。

“艺术是一刻不能停手的。”67岁的许钦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三天不画画,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脾气”,觉得“愧对了这三天”。他说后半辈子只做两件事,一是拿起画笔为大好河山立传,二是办好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

基金会从创作奖出发,延伸出青年艺术家培育计划、少儿艺术启蒙计划、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艺术公益支持计划,不断探索艺术与公益的结合。

无形的精神力量

南方周末:社会责任感对艺术家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许钦松: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他的格局如果大的话,绝对要关注现在,或者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他必须跟民族、国家、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不只是考虑自我的问题。

老一辈岭南画派的先辈,像关山月老师,抗战时曾经组织一些画家的画来拍卖;像梅兰芳先生,日本人让他演出,他就蓄起胡子不演出;还有常香玉,通过义演筹措资金购买飞机,支持抗美援朝。这些会给后来者一种榜样的力量。

南方周末:您创办的许钦松创作奖专为艺术专业学生设立,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走到第11年了,这一奖项对他们有怎样的帮助?

许钦松:我发现过去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在学校很优秀,毕业走向社会以后,由于工作、生活等等原因,他们干的事情都跟艺术或者创作没有直接关系,走出校门等于向艺术说再见,再回不到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来。在毕业走向社会的关口上,我发这个奖给他们,是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走艺术创作这条路。

这个奖的奖金可能不算很多,但是我们评奖时召集全国有名的教授、专家来评,希望他们得到一种精神鼓励:原来我是行的。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加强了,这对于他们往后坚持艺术创作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我们设立获奖者俱乐部,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获奖者回来进行交流。我们也定期组织一些学术性的展览,不一定每一次都是大型的——前不久有一个油画展,就是我们为一位许钦松创作奖获奖者举办的。为了解决获奖者未来作品的出路问题,我们把他们的作品推荐给拍卖行、大学生艺术博览会,让他们起码在生活上有保障,能够生存下去。这个艺术基金会不只是单列一个创作奖,还会逐步地扩大,项目也会越来越多。

艺术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

南方周末:乡村教育相对落后,其中艺术课程更加薄弱。您成长于乡村,1970年代曾担任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就您的亲身经历和了解,乡村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许钦松:我们为什么做“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呢?是针对当下偏远、贫困地区,他们的师资非常缺乏,包括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没有专才对他们进行培养。有时美术这堂课没人上,干脆大家自习。

每个孩子都很喜欢涂涂画画,只不过家长、老师说:“画这个干什么?赶快考试!”考高分是他们的目标,其它都不用管。高考、升学不需要美术、音乐考试,这些学科被边缘化,老师也不愿意教。人的三大素质,知识、健康、审美,少了一个审美。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现在中国制造业那么强,我们生产的东西在技术、科技含量上面跟国际上(排行前列的)有些国家不相上下。但是我们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钱?因为设计得很差,审美出了问题。民众的审美教育是覆盖整个社会的,每个人都逃不过。我们希望唤起社会的关注,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南方周末: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的“同工偕艺”项目,让艺术与社会工作、社区营造结合。艺术能够怎样参与到社会工作或者社区营造里面?

许钦松:我在全国政协的时候有过提案,是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老街道有文化站,大家买了新房子走掉了,原来街道的文化站就荒废了。新社区里面没有文化设施建设,下了班吃完饭,大家没有地方去。

我提议社区中有文化背景的这些住户,可以组织他们作为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协作支持社区营造。比如搞音乐的教授住在社区,请他来为我们街坊做社区文化的建设。而且街坊有了这些东西,大家感情也深厚。不然大家门对门,不知道对方姓什么,连招呼都不打。社区里面的文化活动,能使得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互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