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异地办学,需警惕“短视效应” | 一周教育热点

由于异地办学机构在归属性上所存在的模糊性,往往难以和本地高校享受同等“市民待遇”,地方政府在给予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时难以形成制度化的长期模式。地方政府自身的行为方式特征,容易导致异地校区建设的“短视效应”。

责任编辑:吴筱羽

由于异地办学机构在归属性上所存在的模糊性,往往难以和本地高校享受同等“市民待遇”,地方政府在给予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时难以形成制度化的长期模式。地方政府自身的行为方式特征,容易导致异地校区建设的“短视效应”。

2019年7月14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技师学院,参赛选手在参加滨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技术”赛项比赛。 (视觉中国/图)

(2019年8月4日-8月10日)

1.北京大学退档事件:专项招生计划仍有完善空间

2019年8月6日前后,网上传出消息,指河南驻马店一名2019年高考考生以理科536分的成绩在国家贫困专项计划中被北京大学提档,但北大招生办随后以该名考生高考成绩过低(比河南省理科一本线高34分),进入大学后容易完成不了学业为由,20分钟内三次退档。

事件引发广泛争论。

8月11日傍晚,北京大学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承认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表示已退档的2位考生达到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符合录取条件,应予录取,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二人。北京大学的情况说明还显示,退档两名考生后,已改录两名第二志愿考生,考分均为671分。

国家专项计划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由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