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的守卫之战

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垃圾处理能力会怎样?

发自:南方周末

“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垃圾处理能力会怎样?”

一个问题将“看我们守护未来·2019华夏银行环卫子女暑期训练营”环保课堂的帷幕缓缓拉开。

环卫子女面对严峻的“垃圾分类”形势都陷入了沉默

“城市会变成一个垃圾厂,会有随处可见的垃圾,会变得臭烘烘的,大家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一个孩子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多媒体展厅成为环保教室,35个孩子整齐坐好,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环保小课堂。南方周末公益合作发展总监、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伦敦)高级顾问郑硕是首堂课的老师。

垃圾的危害

课堂上,孩子们首先回想自己的一天,大家发现,从早上起床开始,每个人都在“制造”垃圾。无论是上学撕掉的废纸、喝完饮料的塑料瓶、晚上没有吃完的剩饭……

数据有着更为直观的说服力。“以北京为例,2018年我们每个人每天生产一公斤垃圾,相当于八个馒头的重量,全国是1.1公斤。”郑硕老师告诉同学们,“北京每天将产生2.6万吨,能够铺满四个足球场……”在老师对“垃圾围城”的现象进行说明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讲述垃圾不分类可能造成的恶果。

环卫子女张邢在回答问题

“老师!”一位同学高举右手抢先说,“如果垃圾不分类,海洋动物会吃到塑料袋之类的垃圾,之后他们被捕捞上岸,结果还是我们遭殃,人类自己把垃圾给吃了。”尽管他的说法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却是摆在人类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其实,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处理得当便能够将垃圾变废为宝。郑硕老师说:“日常95%的生活垃圾都能够被合理地回收处理。”

不同的守护

不同国家针对垃圾分类都有不同的应对之法。郑硕老师对垃圾分类历史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从德国、中国到日本……他强调日本在垃圾分类中的细致化,“我们走在日本的马路上是看不到垃圾桶的。”他说,“日本是一个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在执行的国家,细分种类最多的地区多达45种,而全日本所有地区平均二十种分类标准。”

孩子的感叹声此起彼伏:竟然是我们的5倍!

环卫子女杨语晨在回答问题

除此之外,德国的“环保警察”、芬兰“吃不饱的垃圾桶”、西班牙“垃圾分拣机器人”、中国“厨余垃圾微生物分解智能垃圾回收箱”等等让孩子们充满新奇。

课程渐至尾声,每个环卫子女都开始畅想未来中国垃圾分类的发展形态,他们悄悄地讨论着:以后,我们国家会不会也成立保护环境的警察叔叔呢?

环卫子女崔筱彤和同桌讨论未来生活中的垃圾分类

“查查垃圾”为垃圾分类指南,扫码即可进入微信小程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