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丢掉的垃圾中有宝藏

垃圾的堆积让地球看上去像一个正在溢水的水缸,如果想让水缸减少甚至不再溢水,我们要怎么做?

 

“垃圾的堆积让地球看上去像一个正在溢水的水缸,如果想让水缸减少甚至不再溢水,我们要怎么做?”青稞老师问。

孩子们议论纷纷,有一个声音跳跃出来,大声说:“关了水龙头!从源头下手!”

“没错,我们要做一个前端思考者,找到问题的本质。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制造垃圾,但是可以尽量减少制造垃圾,如果制造了,要做好垃圾分类。”青稞老师说。她是自然之友低碳+项目负责人、低碳展馆馆长、自然之友终身会员、CCAN 理事。

青稞老师在为孩子们讲授垃圾处理的方式

除青稞老师之外,这一节“看我们守护未来·2019华夏银行环卫子女暑期训练营”的环保课堂还邀请到自然之友低碳展馆“理工馆长”刘胜光老师,与环卫子女们相聚在史家博物馆,让孩子们用“实验”感悟垃圾作为“资源”的作用。

“垃圾”的艺术

课堂刚刚开始,青稞老师便将几幅艺术作品展示在了35个孩子的面前,让他们连连惊叹。

孩子们以为只是图画,兴致勃勃的猜测图中是什么——“这是玩具”、“肯定是魔方”、“是面条吧老师”……他们哈哈大笑起来,直到老师将图片放大,聚焦在其中一角,孩子们没有了笑声——这些都是垃圾。

“这是美国每五秒被丢弃的20万个塑料瓶,”青稞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数了五秒,话音刚落便直言,“这时候,只美国一个国家就已经丢弃了20万个塑料瓶。”

“天呐,只有五秒啊!”孩子们吃惊的说。几幅作品中不止塑料瓶,还有易拉罐、塑料袋、电池……

孩子们感叹人们制造“垃圾”的速度

之后,青稞老师以动画短片的形式让孩子们更加生动地体会垃圾处理的“前世今生”,通过短片,这些来自北京地区的环卫子女了解到,垃圾处理方式也在经历不同的阶段。

青稞老师是“北京儿童城市规划宣传教育计划·名城青苗”项目的志愿者。“名城青苗”曾围绕“如何保护我们的城市”话题与孩子们进行过交流,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了解生活的北京城。“然而,如今的我们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局。”青稞老师告诉在座的环卫子女们。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稞老师说,“面临如此大量垃圾的情况,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什么呢?今天我们的刘胜光老师将带大家把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酵素”的制作

工作人员逐排发放鲜蔬果皮、可食用葡萄糖、台式电子秤、量筒等材料与设备的同时,刘胜光老师走进课堂。“水、糖、厨余垃圾就可以制作出酵素,酵素是做什么有同学知道吗?”刘胜光老师问到。

刘胜光老师一对一指导孩子们做实验

前排年纪稍小的孩子有些害羞的小声回答:“我妈妈用过酵素洗衣粉,说酵素洗衣服更干净。”

“回答的非常好,酵素除了清洁之外,因为完全是用厨余制作的,无毒、无污染,还能够改良土壤、净化水质,有数之不尽的用途,并且还简单易做。”刘老师对实验的要求以及相关计量单位进行了详细介绍,“大家要先用量筒量出100g的水,然后按照1:3:10的比例分别对葡萄糖、鲜蔬果皮进行测量,再将三者混合。今天,大家了解了制作环保酵素的所有步骤,回家告诉父母做法,就可以在家制作。”

孩子们在用台秤仔细测量出100g水

实验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刘老师与青稞老师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进行一对一指导。知晓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的孩子们按捺着好奇心,严格按照老师所说步骤进行操作,也有小组员觉得繁琐,还未按照比例测量,就想直接将材料倒在一起,小组长急忙制止了他,并安抚到:“我们要一步一步按照老师说的做,不然就做不成酵素了!”

突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们制作完了,瓶子里有泡沫!”其他的孩子们惊异的望了他一眼便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孩子们在对葡萄糖进行测量

刘胜光老师解释道:“没关系,这是正常现象,瓶子在摇晃之后会出现白色泡沫,所以大家千万记得,将瓶子拿回家后要记得放气,盖子不要拧的太紧,小心‘爆炸’哦。我看到已经有同学制作完成了,我们现在还看不到酵素的形态,大家将实验成果拿回家三个月后会有惊喜!”

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在政府与社会诸多企业、组织的共同关注下,他们将改变历史,创造奇迹。

☆文末彩蛋☆

“查查垃圾”为垃圾分类指南,扫码即可进入微信小程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