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高”山水画+八位名家接力绘制巨作,惊艳亮相南方智媒广场

广州大道中289号,全面升级改造的南方智媒广场即将面向公众亮相,一个融合“传媒+科技+创意”的广州文化新地标将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新风景。《报春图》《风起南方》两幅大画的揭幕,为新生的南方智媒广场增添了夺目的文化光彩。

责任编辑:黄楚旋

1952年11月,《南方日报》连续4个月在头版刊登广东画家反映新中国建设的报头画,黄新波、廖冰兄等大师挥洒激情的创作,书写了一段佳话,见证了广东艺术界与南方报业共同的文化情怀。

10月23日是《南方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日。为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庆祝南方日报社成立70周年,十余位广东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携手创作,共续与南方日报的情谊。

广州大道中289号,全面升级改造的南方智媒广场即将面向公众亮相,一个融合“传媒+科技+创意”的广州文化新地标将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新风景。《报春图》《风起南方》两幅大画的揭幕,为新生的南方智媒广场增添了夺目的文化光彩。

画家们为大画揭幕

10月22日下午,陈金章、许钦松、林蓝、陈永锵、方楚雄、唐晓、林沛锐、陈良宗、张永利、谭文选等艺术家齐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大院,出席“风起南方报春声——庆祝南方日报创刊70周年书画展”开幕式,为《报春图》《风起南方》两幅巨作揭幕,再续报人与画家的深厚情谊,展现广东文化自信。

《报春图》

《报春图》由陈金章、王玉珏、林墉、苏华、陈永锵、方楚雄、许钦松、李劲堃8位当今岭南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合作完成,仿曲水流觞雅意,“接力”传画,各赋神彩。

陈金章以90岁高龄,画磐石起笔,另七位画家添南方草木,松竹水仙,木棉芭蕉,先声报春,奏响一曲春之歌。八位巨匠饱蘸情思,挥洒逸笔,情透纸背,借报春语义双关,喻南方报人凌云气度。

已逾九旬的著名画家陈金章专程来到现场,在发表创作感言时说:“《南方日报》是广东本地最重要的报纸,广东老百姓对它都有很深的感情。”著名画家陈永锵、方楚雄也在现场寄语《南方日报》再上层楼。

陈金章发言

由中国美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钦松领衔创作的山水画《风起南方》,宽4米、高5.6米,足有一层楼高,据说是广州城内尺幅最高的山水作品。

《风起南方》中,重峦叠翠,木棉高耸;珠水浩荡,气象万千。画面气韵生动,如沐朗朗清风,如见春色流动。

许钦松与团队成员唐晓、林沛锐、陈良宗、张永利历时三个月苦心酝酿,艰辛打磨。广州美院副教授谭文选精心篆刻两方印章为巨制添彩,《风起南方》《祖国万岁》两印豪迈厚重,意气逼人。艺术家们抒写当代情思,恢宏笔调显诗意,绘南方山水之雄伟秀美,咏改革开放春风肇起于南粤大地,寓意南方日报创新不竭,生机勃发。

《风起南方》

笔墨豪情,献礼伟大时代;气象万千,寄意南方风骨。现场,许钦松与《风起南方》创作团队其他成员唐晓、林沛锐、陈良宗、张永利、谭文选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捐赠了这幅山水巨制。

许钦松在大画揭幕仪式上说:“今年是新中国70周年,又是南方日报创刊70周年,南方日报不仅是省委机关报,也是一份属于广东老百姓的报纸。南方日报在全国省级报刊之中发行量、影响力名列前茅,也是一份有文化担当的主流大报,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借《风起南方》大画的创作,表达广东美术界对南方日报的感谢。”

广州尺幅最高的山水巨作是如何诞生?

当代8位名家又是怎样跨越时空联袂作画?

让我们穿越到创作现场,重温画作诞生的全过程▼▼▼

《风起南方》:打造广州尺幅最高的山水巨作

“南方的故事要从春天说起。”凭借南方人的敏感,《风起南方》创作团队很快就将大画创作锁定在“春”的主题上。《风起南方》由许钦松领衔创作,艺术家唐晓、林沛锐、陈良宗、张永利共同绘制。

由国家博物馆收藏陈列的《长江揽胜》,是许钦松此前主创的最大尺幅作品,而此次悬挂《风起南方》的墙体比《长江揽胜》还要高。凭着再攀艺术“高峰”的勇气,许钦松决心将墙体空间发挥到极致。

开笔前,许钦松师生走出画室,直面真山真水。他们来到清远英德连樟村,沿着北江两岸的青山绿水,随走随画。连樟村之旅的温暖气息,让许钦松一行收获特别的感悟。

5月3日,创作团队在利嘉大厦的画室里举行了开笔仪式,《风起南方》山水大画创作正式拉开帷幕。

此前,许钦松亲自“点将”组织创作班底。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画高研班班主任林沛锐,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工作室助教导师陈良宗,江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唐晓,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高研班班长张永利应邀加入。

正式上画之前,许钦松集思广益,让画家们分别独立画出草图,再加以综合打磨。“事实上,将初稿转换成4米宽、5.6米高的大画是要冒险的,因为我们无法提供如此大尺幅的素描稿,需要不断将素材填补到大画中去,十分考验全局的驾驭能力。”他直言道。

从碳稿到墨稿,再到渲染,最后上色收拾,许钦松每一个环节都会亲自把关。多年来的创作积累,让他炼成一双火眼金睛,他反复检查画面里的各种细节,对一山一水都进行细致的修补。

要知道,用传统皴法表现南方山水,一直都是山水画创作的技法难题。岭南地区缺乏名山大川,往往秀美有余而博大不足。葱茏茂盛的草木植被,也很容易掩盖山水的肌理特征,从而削弱画面的气势与美感。

《风起南方》局部图

“改革是南方的魂。画面过于保守,就感受不出风起云涌的生命力量。”许钦松没有照搬具体的实景,他以浪漫主义为基调,更好展示岭南大地的风骨。

为提升岭南山水的辨识度,许钦松以木棉和榕树作为前景。这是粤人最熟悉亲切的草木,也是岭南报春的典型物候。

《风起南方》局部图

作为南粤大地的母亲河,珠江自然无法从画中缺席。千回百转的珠江从画家笔下奔涌而出,一路高歌猛进,纵横交织,最终百川汇流,共同奔向苍茫壮阔的大海。

海,在许钦松的创作意念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身为澄海人,许钦松从小在海边成长。面朝大海,就有千言万语在他的心潮涌动,潮汕“红头船”扬帆出海的浩荡场景,更让他浮想联翩。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领导与创作团队共同为大画钤印收官

“岭南是华侨的故乡,我们的视野从来就是海洋的视野。”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下,粤港澳大湾区也在加速启航。许钦松笔下那道充满希望的霞光,既是美好愿景的蓝图,也为时代使命留下生动的注脚。

《报春图》:8位名家接力创作

《报春图》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一次别样的雅集。8位作者都是广东国画界的大家,功成名就,硕果累累,平均年龄超过70岁,让他们在同一幅画纸上合作,实乃不易,作品的珍贵也自不待言。

说是别样,因为考虑到许多参与此画的艺术家年事已高,召集在一起,恐舟车劳顿,多有搅扰,于是采用的办法是,根据每位艺术家的时间空闲,轮流拜访,画好一人之份,待墨干后,再带走交由下一人“接力”。

>>9月25日上午

陈金章画磐石起笔。

1929年2月生于广东化州的陈老,刚过九十大寿。这天,他从上午九点半画到将近中午十二点,右手握笔,左手拄杖,兢兢业业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山岩以写意笔法,布局于画纸右下方,为整幅《报春图》定下重音。

>>9月25日晚间

接过画笔的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

他在画纸的右上方画下几片芭蕉,着花青色。岩石沉静,芭蕉生动,上下呼应,又为后面的画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9月26日上午

第三位作画的是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陈永锵。

他在画纸的左上侧画下几枝木棉,木棉正是他的拿手好戏,红色花朵如光焰跳动,岭南春意别开生面。

不过,陈永锵老师作画时十分节制、谦让,生怕抢了风头:“后面还有好几位同行,我要留够位置,不能太出挑。”

>>10月3日下午

1937年出生、年过八旬的艺术家王玉珏女士在画纸的左下方创作了水仙。

王玉珏曾任广东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这一组水仙的白色花瓣中心,是赭石色的花蕊,娉娉婷婷,葱葱郁郁,体现了女性的温润、灵秀。

>>10月5日上午

至此,已有半数画家交上自己的“答卷”,刚好分居画纸的上下左右四角。

然而,诸位大家都过于审慎、谦虚,留下大片空白待后面几位运筹布局,倒增加了难度。

第五位出场的许钦松老师依然保持了节制、简省的风格,几枝松树在他笔下从岩石背后伸出。许钦松创作俊逸的松树,俯仰之间, 思接千里。

>>10月6日上午

刚从俄罗斯回国,还在倒时差的广州美院教授方楚雄接过画笔,他画的也是松树。

不同于许钦松的俊秀的松枝,方楚雄的松有虬曲的树干,从右下向左上生长,贯穿了画面的右半边。

相同的是,两人的松树都从陈金章老先生的岩石后向外延伸,似乎暗示了他们都植根于岭南画派的深厚底蕴。

>>10月6日晚间

《报春图》之旅来到了它的最后一站,也是定稿压轴的时刻,接受这一使命的,是林墉、苏华这对艺术伉俪。

今年77岁的林墉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他思考良久,怎样给这幅大作收尾,既要饱满,又要平衡。

他席画而坐,从晚上八点一直工作到午夜十二点,马尾松式的松针,与右侧松树的枝条相接,成为画面的“桥梁”。画中倒映着先生的面影,仿佛人与画已融为一体。

林墉的夫人苏华,兼擅书画,曾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她在画面左侧题写“报春图”以及落款:“南方日报创刊七十载,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壮志凌云,先声报春,岁次己亥,陈金章、王玉珏、林墉、苏华、陈永锵、方楚雄、许钦松、李劲堃合作此构于金秋穗城。”

【记者】杨逸 李培 黄堃媛 万璇 黎衡

【摄影】张由琼 肖雄 董天健

【视频】张由琼 姚志豪 李细华 徐昊

(来源:南方+ 客户端)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