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特辑】摩耶精舍 藏张大千三千大千世界

“摩耶”二字出自于佛教典故,释迦牟尼佛之母称摩耶夫人,传其腹中具三千大千世界,基于别号的关联,张大千以之命名自己的在台居所。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县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负盛名且个性魅力卓尔不凡的艺术大师。早年受中国画传统质法的严格训练,拥有超乎寻常的醇厚基础。曾于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并侨居欧美多年,兼容东西方古典艺术的精粹,融合中国画气韵与本文印象派、立体派风格,自成一家。

一层的画室中有大千先生的蜡像一座,神态举止,宛若真人。


国画大师张大千本名正权,后改名为爰,字季爰,四川内江人。母亲、兄长皆善绘画,幼时随母亲习画,少年时则随兄赴上海、日本学习诗文、书法、绘画和印染,归国后师从李瑞清、曾熙。“大千居士”这个别号,与其一段“百日为僧”的传奇经历有关。据传,其回国后不久未婚妻青春早逝,悲伤难抑,便去到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住持逸琳法师为之取法号“大千”,语出佛家经典《长阿舍经》之“三千大千世界”,泛指整个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意为世界无量无边,要胸列万物,观广探微,物我相融。张大千对这一法号偏爱有加,其后遂以此为名。

壮年时,张大千与画友遍游名山大川,以天地为师,与自然为友。1941年,经历了战争的凶险,张去到敦煌,精研细审石窟内的彩塑与壁画,面壁临摹近三载,并不遗余力向文艺界友人推介。嗣后,已至知天命之年的张大千携家人漂泊异域,先后旅居印度、巴西、美国,1972年回到台湾定居,直至1984年与世长辞。

摩耶精舍乃张晚年在台湾的居所,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溪水双分之处,为喧嚣都市之中难求的清幽之所。“摩耶”二字为释迦牟尼母亲之名,依据佛家典故,其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与张的别号相关联。

精舍始建于1976年,1978年完工,是一座两层四合院建筑。中有天井,庭院宽广,整体占地约578平米,居住面积两百余平米,由其亲自设计。院内园林造景艺术气息浓郁,不难体察主人对居所环境美感的极致追求。

一层设有客厅、画室、小会客室与餐厅,内部陈设基本维持先生在世时的原状。客厅放置古典中式家具,书柜中甚多线装书籍,墙上挂着几幅照片,如1955年与“南张北溥”的“北溥” 溥心畬的合影、1956年在法国坎城与西洋画大师毕加索晤面的合影、1982年获蒋经国颁授勋章的留影等。画室中有蜡像一座,大千先生做挥毫作画状,神态举止,宛若真人。画桌上陈列着各类画具,旁侧是一只猿猴的标本。大千先生名爰,有黑猿转世之说,生前常以戏猿为乐,因而有此设计。画室四周墙壁上是其在敦煌石窟前的留影、与兄长的合影、师长曾熙先生和母亲曾友贞女士的画作。

小会客厅则为张夫人接待女宾专用,陈设简单素雅。内有奇石数方,为张的长年收藏。另有生活照少许,以及孙女赠与的画。餐厅位于一层南侧,墙上由其亲手书写的“宾筵食帖”,乃是其1981年宴请至交张群先生的菜单:干贝鸭掌、干烧鳇翅、绍酒焅笋……原来大千先生除了在艺术上造诣精深,更也是一位爱吃、懂吃的美食家,对食材的遴选之道和烹饪之法颇有研究,兴之所至常亲自下厨以飨挚友亲朋。

居所二层是裱画室和小画室。裱画室中裱褙工具齐全,过去常请师傅来此裱褙画作。小画室内的挂钟永远停留在清晨八点十五分,先生辞世的那一刻,以为纪念。

前后两个花园可谓大千先生的心血凝结,奇石散布,植栽种类六百有余,猴、鹤、鲤活跃其间,生意盎然。前院入口处,迎客松姿态下弯,似鞠躬致意,欢迎宾客的到来。盆栽的松、柏、梅、榉布满前庭后园,四盆铁柏据称树龄皆逾两百年。后园依山临溪,花木扶疏,曲径通幽,为精舍的点睛之笔。半亩方塘名曰“影娥池”,命理家有云,张不宜仰首直望月亮,故辟建此池以赏池中月影。穿过影娥池可登上两座小亭,一名“翼然”,一名“分寒”。另有一座“考亭”,是专门品尝蒙古烤肉的地方,置有烤肉铁架,为好友张学良将军为大千先生专门订制。

张素爱梅之孤傲高洁,是以后园遍植梅树。梅树环绕中立有巨石一枚,状似台湾轮廓,乃是张旅居美国时所得,运回台湾后题刻“梅丘”二字。先生的遗骨便葬于此石之下。另有青石一方,张群先生题字其上:“大千先生灵厝”。

先生往生百日之后,遵其遗志,家属将精舍及其画作捐出,交由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精舍内主要展示起居环境、照片、奇石、盆栽等,画作仅留复制品,真迹已移至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