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美丽】王一涵 心若蒲草韧如丝

艺术、精致、古典、优雅,这些词藻常常伴随她左右,这个皖西姑娘兼有山之清峻,水之灵秀。爱穿古董衫的王一涵,外形内蕴都恰如其分地演绎着独特的中国式美丽——温婉隐忍的“水”和坦诚率性的“真”。

如她所言,小草柔弱,却生生不灭。在男人的世界里昂首阔步的女子,注定与柔弱无缘。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柔弱,只是她选择的方式,她的武器。


王一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研究生毕业,1998至2000年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2001年至2005年6月任北京索卡艺术中心总经理及艺术总监。2005年7月至今担任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及执行董事,负责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的筹备工作。


坐在对面的王一涵,年轻、瘦、形容娇小、眉目如画。在京多年,讲起话来依旧南方口音浓重。雾濛濛的眸子里,神情始终淡淡。如同水墨画里走出的女子,叫人想起其家乡古徽州的水气氤氲。

她自有不可名状的魅力,让你忘记她身上的那些光环:大学一年级便获得安徽省女画家作品三等奖,并成为安徽省美术协会最年轻的会员;研究生三年级,以在校生的身份担任台资画廊北京索卡艺术中心的总经理,用四年时间将之打造成了今时中国及东北亚最知名的画廊之一;29岁,已做到了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及执行董事,每年筹办一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更是奔着“中国的巴塞尔”去的,也确被盛誉为“国内藏家最值得参加的画廊博览会之一”。

也许因为看起来太过顺利,机缘总在恰当的时刻降临,公司内外、业内业外,对她资历和背景的质疑从未停止过。面对“幸运”的指摘,王一涵并不避讳,在其为数不多的一篇博文中这样写道:“回首近年来自己走过的道路,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基本和中国当代艺术与艺术市场的发展脉络隐隐重叠。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置身其中,是我的幸运。”

自言不擅文字的她,甚少公开表露自己的好恶和情绪。“我的确陷入过许多纷争,但我没有出来辩解,我不是一个喜欢多说话的人。”王一涵如是说。这个小事有点迷糊,大事绝对清醒的女子,对自身的容貌、智慧、生活细节和举止言行,处处追求极致完美,而这些无一不需要旺盛的心力,和磐石般的坚毅。



静水流深,行动胜于争辩
“每当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我都会有解决它的本能,这也许是我的天赋。压力大时我会反复思考,直到想通为止。我是一个无处不思考的人。”

199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王一涵,留校任教两年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读研。2001年秋天,刚刚升入二年级的某个周末,因为喜欢古玩,王一涵与两位画家朋友去逛潘家园。其中一位朋友来自台湾,认识从台湾来到大陆开画廊的萧富元,提到索卡刚在北京开的分号,开幕展上有不少好作品,一行三人于是前往参观。去到那里,萧不在,同样来自台湾的资深总经理李小姐也认识这位朋友,于是一起饮茶、吃饭、聊天。分手时,李问她要了电话与地址,说以后有好的展览方便通知与邀请。结果王一涵第二天便接到了李的电话,却是抛来橄榄枝,问她有无兴趣一同工作。

一心想当画家的王一涵,从未设想过人生会离开画笔。但李仅凭一面之缘便相中了她,坚持认为她更适合从事艺术品的经营管理,更打算直接把她当总经理接班人来培养。当时打算去伦敦继续深造,学成后回国享受教书并创作的平静生活的王一涵动了心,开始在索卡画廊实习。

索卡对王一涵非常重视,没有让她从琐碎的事情做起,而是带着她拜访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收藏家。王一涵亦懂得投桃报李。那是2001年,“9·11”的那一年。索卡画廊当时选址于使馆区内,整个使馆区被封锁,没有客人上门。王一涵于是找建筑行业的朋友要了一份全北京高端社区的详细清单,按照地址和电话,顶着数九天的寒风一个人打车过去逐个拜访,试图在那里的会所举办展览以吸引更多藏家。行动之初,她甚至并未告知老板萧富元。直到有一天开会,萧痛定思痛,说再也不能呆在家里坐以待毙。不曾想当时还只是区区实习生一名的王一涵,已将那张清单跑完了一半。这几乎挽救了索卡。那一年,画廊有了300万元的进帐,将运营费用基本抹平,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源。这件事情令萧富元多年后仍颇为感动,王一涵也从而获得了高度信任,第二年便做起了上午在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赶到画廊上班到晚上9点的总经理,此后更成为了萧的合伙人,身兼索卡画廊的艺术总监。

2005年,市场开始井喷,王一涵离开索卡,花钱买下了其担任董事会监事、因经营不善面临解散的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亲任执行董事,全面接手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的筹办工作。这一中国最高级别的画廊博览会,舍弃画廊工作的平稳和安逸,甘愿冒一个在中国前无样板的险,胆识可嘉。然而,毕竟接手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摊子,头一年便出了状况。有职员不告而别,带走内部资料意图另立山头,是否压得住场子,是王一涵初上任便必须应对的考验。

“我当然很难过,很忧虑,有很大压力。但后来我想,我确实年轻,又是女生,没有经验,别人凭什么相信我的决策?那些流言蜚语都是正常的,想通了就不觉得委屈了。”王一涵的方法仍然是积极应对,一边重新招人,一边给各合作画廊发律师函证明中艺博在画廊博览会组织工作中的身份和合法地位,很快将局面反转了过来。静水流深,经历了四年的摔打,王一涵不再只是清浅甘甜的溪流,而能做到更加的淡定和波澜不惊。被她请来帮忙的朋友只见她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工作,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异常,一场风波便这样过去。

真水无香,安于低调含蓄
“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我会随便买东西,但不会随便恋爱。有些事情无关紧要,有些却该慎重其事。”

今年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的工作已告罄,明年还尚远,王一涵的生活节奏却并不因此而有大改变。“整个艺博会的工作于我本是常态,无论是展会期间还是筹备阶段。从来我不忙,却也很忙。”

更年轻的时候,她喜欢穿中式对襟盘扣的古董装配三宅一生的褶皱裤子,一律暗色的平跟鞋或靴,低调却隆重。现在则更随意,“每天穿得太隆重,反倒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也许现在的自己,已经不需要靠衣服来衬托任何东西。”真源无味,真水无香。真正自信的人,安于低调含蓄,不必造作显摆。生活中固然有许多困惑和彷徨,对自己坦诚,才不致迷失方向。

王一涵当然有充分的理由自信,聪慧、美貌、年少得志。这体现于她言行的笃定,和早早修炼小有所成的宠辱不惊。抛开所谓的“成功”,王一涵身上更为难得的是她的真实不造作,不自我诗化却自省:“所谓无知者无畏。也许从小到大,我基本上没有失去过什么,所以才敢尝试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常常觉得,也许身边的一切终会失去。对于人生,我向来随遇而安。机会到了眼前时我会有感觉:这是我应该做的。”

美丽,于王一涵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当被问及“什么是中国式美丽”,她熟练地顾左右而言他:“我觉得首先你要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的积淀是最重要的。然后是机遇,有了机遇你要展现你的实力,当别人因为你的能力而注意你的时候,你的美貌才会加分。”

如今,王一涵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在三年之内,把中艺博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打造成仅次于欧洲四大博览会的世界第五大;另一个,则是希望五年之后可以退休,照顾家庭,过悠闲的生活。至于爱情,王一涵缄口不提:“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我会随便买东西,但不会随便恋爱。有些事情无关紧要,有些却该慎重其事。”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