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兼职”政策收紧

院士工作站数量多,在年底考核时可以加分,同时市长每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会把它作为“政绩”加以强调。

责任编辑:钱昊平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峨眉雪芽黑水有机茶基地设立了院士工作站,2018年7月7日,85岁的他在工作站指导种植管理。 (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

院士工作站数量多,在年底考核时可以加分,同时市长每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会把它作为“政绩”加以强调。

“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指出:“不要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功利的东西。”

褚君浩又一次谢绝了地方政府的“好意”。

2019年10月的一天,内地某省科技厅、科协的领导专程赶赴上海,拜会这位74岁的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领导们的来意很明确,该省正在集全省之力,构建协同发展半导体产业生态圈,想邀请褚君浩去设院士工作站。作为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研究的专家,褚君浩在半导体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

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之后,褚君浩经常会遇到“设站”的邀请,他也经常谢绝。这一次,他谢绝的理由更加充分:“我已经超标了”,按照规定,每名未退休的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但他名下已经有2个。

在2019年6月以前,并无此规定。当月11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之后,限制就有章可循了,意见不仅对未退休的院士进行约束,也对退休院士提出了明确要求: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3个。

“两院”院士工作站是院士及其团队,与企业等建站单位合作建立的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协作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攻关等,合作的时间一般为3-5年。

由于“院士”二字的光环效应,院士工作站短期内“遍地开花”,造成不少工作站有名无实,院士只挂名不参与实际工作。最典型的是有名工程院院士当选后不到两年,就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数十家工作站,甚至同一天挂牌两个。

中办、国办的意见指出,“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

“两办”文件下发后,对院士工作站的规范清理工作已开始启动,但接受采访的数位院士都表示,执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障碍。

院士犯了难

“院士工作站设与不设,关键还是看院士。”在褚君浩看来,现在有了政策,但执行起来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