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是如何衰退的?

人们是如何将那些属于一代人的记忆遗忘的呢?MIT的研究人员给出的量化证据表明,这个遗忘的过程曲线大体上按照一个双指数函数分布,集体记忆在形成之后会先经历一个短暂的快速衰退阶段,然后是漫长而缓慢的文化记忆的衰退。

责任编辑:朱力远

人们是如何将那些属于一代人的记忆遗忘的呢?MIT的研究人员给出的量化证据表明,这个遗忘的过程曲线大体上按照一个双指数函数分布,集体记忆在形成之后会先经历一个短暂的快速衰退阶段,然后是漫长而缓慢的文化记忆的衰退。

(视觉中国/图)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小说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但是,有一个问题,在这五百多年的历史里,除了那四部书外,今天的人们还知道多少呢?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便有幸没有失传,残存在档案里的那些文字也大多鲜为人知,离人们的记忆越来越远。对抗遗忘是文化作品创作和评价中一条潜在的标准,将时间线拉长,一些盛极一时的作品也可能烟消云散,一些位高权重者的作品也变得无人问津。传于后世,流芳千古,理想虽好,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说到底,这些要诉诸人们集体记忆的声望和名誉,其传播存在客观的规律,而记忆的衰退就是其中最基本的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作品是如何被人们记得时间更久,一些作品又是如何在沉寂多年后又突然备受关注。

这里的集体记忆就是区别于个人记忆提出的一个概念,集体记忆可能属于一个国家,属于一个民族,也可能属于某一群有着其他共同命运或特征的人。集体记忆可能来自社会上共同的亲身经历,但更可能借助各类文化作品等语言信息传播载体实现。

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主的科学家们对集体记忆进行了大量研究,基本上将集体记忆的发展归纳为两个阶段:交流记忆和文化记忆。交流记忆通常是指通过口头交流进行相关信息传播的阶段,类似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讨论,记忆在当下,记忆在心中。而文化记忆则指靠物理载体记忆,即主要靠书、报等出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