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匈牙利作家马利亚什·贝拉:

“我们总是生活在战争中,这样或那样的战争,总有什么需要我们去搏斗,也总有什么让我们怀抱希望。在这二十多年里,巨大的变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生着,至今如此。”

发自:布达佩斯

责任编辑:邢人俨

 “我们总是生活在战争中,这样或那样的战争,总有什么需要我们去搏斗,也总有什么让我们怀抱希望。在这二十多年里,巨大的变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生着,至今如此。”

1998年5月24日,三位身穿传统服饰的匈牙利妇女正在投票。 (视觉中国/图)

在布达佩斯的佩斯这一边,有个破败的旧城区,不同于布达那一边古老华贵的皇家气派,佩斯里工人新村筒子楼或带天井四合院式的集体公寓楼,已年久失修,塞满了各类底层城市居民或移民。

1991年为躲避南斯拉夫内战的兵役义务而从贝尔格莱德逃到布达佩斯时年25岁的流浪音乐人和画家“马利亚什医生”,就在这样一栋摇摇欲坠的公寓楼里租住了一套房子。之所以叫“医生”这个艺名,是为了给东欧人的心灵疗伤。

马利亚什·贝拉来自塞尔维亚一个布尔乔亚家庭,父亲是医院院长,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母亲是一位学院派作曲家,他因此接受了完整的教育。1988年,热衷先锋音乐的马利亚什和朋友组建了“学者们乐队”,作为乐队的灵魂人物,他身兼主唱、萨克斯风手、小号和长号手。他们的乐队在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出,发行了十几张流传颇广的原创唱片。他最新的一本书《没有米洛舍维奇我就不能活》就讲述了乐队的悲欢故事。

尽管最早接触的是先锋音乐,马利亚什读大学时却选择了民间音乐专业,他得以投身巴尔干半岛形形色色的民间音乐中。欧洲文化的现代潮流和巴尔干半岛粗蛮、凶悍的文化风格,都体现在他的音乐、绘画和后来的小说作品中。

“写作这种较为孤独的艺术形式,我开始得最晚。”1998年,32岁的马利亚什出版了第一本小说,由此成为作家。

2018年9月中旬,我带着刚从花城出版社拿到的“蓝色东欧”系列《天堂超市》的样书——它们还没有入库和上市,打车到马利亚什的寓所,按照房号找到他的工作室。他住的差不多是顶楼,因为没有电梯,需要耐心地爬上去。涂成绿油漆的墙裙有一种熟悉感。壮硕的“马利亚什医生”听到声音,早已站在门口等候。

两年前,他的恐怖小说《垃圾日》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小说中 “主人公”——那栋破烂、诡秘的危楼令人心存怵惕。也许它就是马利亚什么现在居住的这栋楼吧。

“是,也不是。”在工作室的沙发坐下后,马利亚什打开一瓶匈牙利红葡萄酒说,“我在《垃圾日》中把我在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时期曾经住过的两栋楼揉到了一起。”

他解释,《垃圾日》里描述的那栋楼就在附近,他曾于1991年到1994年间居住在那里,后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