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时分 相信天一定会亮——专访小说《花冠病毒》作者毕淑敏

“沼泽处,你的心智要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家国渡过危厄”

责任编辑:周建平

 “沼泽处,你的心智要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家国渡过危厄”

2003年,作家毕淑敏赴非典抗疫一线走访北京佑安医院、小汤山医院、外交部等前线和后方机构;目睹病人的痛苦和求生欲,医护人员的抗争与困窘,各个行业的协力互助。所有素材与脑中盘桓的画面,凝结成《花冠病毒》这部小说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期)

图/受访者提供

“它又来了。”

17年间,作家毕淑敏每每听到病毒感染,都会紧张。不管疫情发生在非洲、中东或是他处。2020年初,从电视里第一次听到武汉新冠肺炎的信息,她身子为之一颤。赶紧给当地朋友打电话,朋友说一切如常,说我们都不担心,你担心啥啊!毕淑敏放下电话,心却忐忑。“中间一直说的是‘可防可控’,‘没有人传人’的证据,后来又有几天不报相关新闻了。问遍朋友,没有可靠消息。直到听到钟南山院士宣布有医务人员感染,有明显‘人传人’的一刻,第一个念头是——病毒,它又来了!”

这种巨大的紧张感,来自她2003年的经历。在那场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中,有医学和写作双重背景的她受中国作协派遣,成为一线采访团一员。她走访北京佑安医院、小汤山医院、外交部等前线和后方机构;目睹病人的痛苦和求生欲,医护人员的抗争与困窘,各个行业的协力互助。无数次,她在梦中看到病毒,真切而触目惊心,仿佛能摸到它们“卷曲的边缘和邪恶的颗粒”。

所有素材与脑中盘桓的画面,折磨了毕淑敏整整八年。2012年,终于凝结成《花冠病毒》这部长篇科幻小说。小说里,疫情突袭大城市燕市,医生束手无策,人心惶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受命采访。在袁再春带队的抗疫指挥部内外,发现种种超乎想象的危局与困境。医务人员的艰难抗疫,解剖学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身亡,各方在研发抗疫“解药”当中的博弈……世情万象纷至沓来。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许多新老读者捧起这本书,被其中对病毒形态及其杀伤力的描写所震撼。而书中有关封城、市民抢购等等的描写,和现实似有惊人的“对应”之处。有人觉得她是预言家,毕淑敏的回答是,小说中有她对现实的观察,但更多出自想象,“勿需对号入座。”“我们至今从未真正摸清病毒的规律,想象力就成了重要的支撑点。不能把病毒的某一次‘消失’,当成永远的胜利。只要滋生它的土壤还在,它就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作为从业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写作者,毕淑敏始终着迷于人的生理相似性、精神的巨大不相似性。非典时,一位因为工作感染病毒的护士,每天都要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到后来连气都喘不过来,只好积蓄一点点可以不用氧气讲话的力量,随即给老人报平安,说过“我现在特别忙,正在抢救病人”,便赶紧放下电话。“因为她再也没有气力,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了。”毕淑敏回忆。

护士后来终于恢复了。她首先跟医务人员表达的却是,自己血液里有非常强的抗病毒血清,“你们任何时候通知我,我都会第一个站出来用这个血清救助别人。”毕淑敏因此相信,那正是在极端困境中支持人们的强大力量。

“沼泽处,你的心智要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家国渡过危厄。”她在《花冠病毒》的一篇序里写道。

内心的惊惧

人物周刊:2003年作协邀请你去非典一线采访,第一时间你是犹豫的?

毕淑敏:当时中国作协一共派了八位作家,其他人都是写报告文学的。以小说为主业的,只有我一位。

人家都是写了决心书的,我确实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