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湖北驰援之惑:真正应该动员的是社区里的老百姓

杨团指出,汶川地震时,大批志愿者立刻动身前往灾区了,但这次“每个人都可能身陷险境”。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他们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怎么做。

面对新冠疫情,真正有效的是动员社会力量,“这个社会力量实际不是公益组织,而是社区里的老百姓”。

责任编辑:张玥晗 吕宗恕

2020年2月15日,壹基金驰援湖北的物资持续发放,4台呼吸机送抵武汉金银潭医院。 (受访者供图/图)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本文首发于2020年2月27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杨团指出,汶川地震时,大批志愿者立刻动身前往灾区了,但这次“每个人都可能身陷险境”。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他们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怎么做。

面对新冠疫情,真正有效的是动员社会力量,“这个社会力量实际不是公益组织,而是社区里的老百姓”。

作为资深应急救援专家,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可以说身经百战。2008年,他志愿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后创建了公益组织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卓明”)。十二年间,郝南与卓明的志愿者参与了国内外上百场灾害救援。

面对新冠疫情,郝南很早就开始响应。2020年1月22日晚,他在网络上发起了行动倡议,很多志愿者前来报名,其中包括临床医生、社工、心理咨询师和热心市民。这些志愿者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形成了不同的独立团队,相互协作,发展出一个NCP(新冠)生命支援网络,成为武汉当地无法住院的患者进行咨询和服务对接的平台。

公开数据显示,2月8日至17日,814名患者向NCP咨询平台求助,平台给412名在疫情中需要心理关怀的人提供了支持。

但郝南并不满意这样的成绩。此次疫情让他看到了太多遗憾。公益组织本应当在疫情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救援,利用运用多年的救援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但这次救援中,表现却难如人意。

郝南的感受并非孤例。壹基金事后总结,灾害中公益组织能做的,是找准自己的专长,提升专业能力,而不仅是捐赠资金的搬运工或二传手。

仓促上阵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许多公益组织“懵”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中心顾问杨团指出,之前汶川地震,大批志愿者立刻动身前往灾区了,但这次“每个人都可能身陷险境”。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他们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怎么做。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多家公益组织负责人,他们也分别解释了各自“懵”的原因。首先是疾病超出过往的认知范围。郝南从2020年1月中旬开始密切关注“不明肺炎”,但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不断累加拼凑以后,他才得到基础的判断:医院已发生挤兑现象。诸多新冠患者、流感患者都到医院排起长队,将造成交叉感染。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创始人李涛曾于SARS时期带领团队参与农民工防疫工作。但1月初以来,他一直抱着“侥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